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不必再为温饱而犯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给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多孩家庭的关注不平衡、学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却让青少年更容易感到孤独,更难体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七年级班级管理中,我观察到不少学生身上也存在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总把“躺平”和“摆烂”挂在嘴边,抗拒参与班集体事务,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关爱的意识。因此,我组织了一节班会课,从“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入手,给学生开了一剂正能量药方。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班会课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有奖竞猜活动,选取雷锋的剪影,请学生根据照片抢答照片上的人是谁。随着照片线索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学生很快猜出了这位“神秘偶像”的真实身份。答案公布后,最先猜中的学生眉宇间充满骄傲,有人开始忍不住向周围同学分享胜利的秘诀。
第二个环节,我展示了一组雷锋助人为乐的照片,鼓励大家走向讲台,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转述这些场景故事。班里几个平时说话风趣的学生立即冲上讲台,他们在即兴表演中加入不少语气词和心理活动,让雷锋从场景中走出来,仿佛变成一位存在于每个人身边、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普通青年。
当学生还沉浸在第一人称的雷锋故事中时,我抛出一个问题:“雷锋在他的一生中传递了正能量,帮助了很多人,点亮了他人的人生。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雷锋为什么这么热爱帮助别人呢?”
有学生抢先发言,“他有时间”“我一个普通人可做不到他那样”……我静静看着大家:“是这样吗?同学们,你们认同他们的观点吗?”一阵讨论后,学生有所思考,但也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我让学生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每人在课前分好的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经历:有没有被别人帮助过,有没有帮助过别人。
一位素来内向的女生发言,分享了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时与她住同小区的同学教她使用网课软件、两人互相分享学习资料的故事。
班里公认热心肠的学生说,开始喜欢帮助别人源于一次偶然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查看地图的老人指路。看着老人安心的笑容,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些温暖的故事启发了学生对助人意义的再次思考,相似的经历也让他们对这个班集体有了更深的认可和归属感。
再次回到“雷锋为什么热爱帮助他人”这个问题,学生明显有了更多样、更深刻的想法:“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帮助别人让人觉得自己是对社会、对其他人有用的人,我也想当一个有用的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我也能感觉到快乐,可能雷锋也是这样”……学生的语言是质朴的,这些质朴的语言打动了我,我感受到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充满了学习雷锋精神的内在动力,在生活中也会以实际行动助人为乐、奉献社会。
趁着学生动力满满,我布置了一项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项目计划书,用于改善班级或学校的某一个方面,并以“雷锋行动组”的名义实施自己的计划。我希望以此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周围的人和事。
下课后,班里不像以往那么热闹,因为学生已经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制订项目计划。作为班主任,我也没像往常一样提醒大家保持安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种正能量似乎从他们的内心涌现出来,学生学着与身边人建立深层次联系,这一剂正能量药方似乎已初见疗效。真心希望他们不再孤独迷茫,学会抱团取暖,懂得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想,这也许就是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力量所在吧。
(作者单位系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亦庄新城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01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