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局内人

当家长将“投诉”当“沟通”,学校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03-28 作者:陈松信 来源:中国教师报

某校长接到投诉,有家长反映“对家委会工作不是很满意”。既然已经上升为投诉事件,学校自然不敢怠慢,急忙召集相关人员调查了解。然而经了解,家长投诉的问题只是沟通不畅造成的误会。

如上类似案例在各校均有发生,许多校长谈到这个问题时无不摇头感叹,投诉者反映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情,只要直接找学校沟通,一般都能及时解决,完全没必要走“投诉”途径。而且一番折腾下来,不但被投诉的教师感到委屈,学校领导也平白无故搭进去许多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冷静思之,投诉者不直接找学校沟通,而是直接采用“投诉”解决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信任学校,不敢直面教师,担心孩子会被“报复”,自知理亏但又不甘心……更多是家长误把“投诉”当“沟通”,认为投诉渠道便利,只需要打个电话或上网留言,相关部门就会帮忙处置。

对于学校来讲,虽然投诉现象并不多见,但任性投诉的“杀伤力”显而易见。

首先,学校及各方应对投诉事件需要花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

其次,在没有对事件全面调查了解之前,难免让上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学校和教师工作产生误会,可能因此损坏了学校和教师形象。

再次,由于不尊重客观事实,投诉者自身形象也会受损,让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家长对投诉者敬而远之。

最后,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好投诉事件,还可能因此伤了教师的心,使其失去工作热情,进一步加剧家校之间的不信任。

综上,任性投诉对于家长、学校、教师等各方来说,都是一件给多方造成伤害的事情。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有的投诉者不选择直接沟通而采取匿名投诉的方式,据说是担心学校和教师会“报复”。其实,学校和教师都会正确理性看待投诉事件,不可能因此迁怒于学生,这事关师德师风,学校不允许,教师也不会这么做。但是,如果教师频频遭遇恶意投诉,可能会在与学生相处时谨言慎行,间接给孩子造成无意伤害。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为加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上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社会大众及家长务必正确认识建立申诉渠道的目的和意义,而不是将申诉渠道当作工具,碰到问题不做了解、不主动沟通,就直接甩手把问题推给相关部门去处理。

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家校双方都应深刻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重视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积极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与其任性投诉,不如真诚沟通,增进了解,增强信任,进一步融洽家校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话说回来,学校不是反对投诉,而是反对将“投诉”当成“沟通”。如果学校确实存在不作为行为,家长当然可以而且应该投诉,但不能舍弃沟通这个环节,并且注意投诉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反之,如果投诉者歪曲事实、抹黑学校,学校也应诉诸法律,合理捍卫学校和教师的权益。

总之,尽管可能会遇到任性投诉行为,但学校不能因此抗拒投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诉也是“建设”,是促进开放办学,学校理应接受各方监督,倾听各方对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合理建议或意见,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系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29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