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成长记录

钟声,即使再远也能听到

发布时间:2023-05-04 作者:田 芸 来源:中国教师报

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只是在心中将于漪老师作为自己的偶像,希望在10年或者20年后能成为像她那样的教师。

当我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听到了一些声音:“生源质量很重要”“教师改变不了后进生”……潜移默化之下,我也有了这样的念头:学生基础这么差,反正也教不好,干吗这么费劲。于是我开始在一些事情上应付了事。这样的状态大约持续了两个月,直到一次汇报中听到同事介绍自己的拓展型课程研究成果,我才开始反思。

同事汇报的拓展型课程成果与我做的差不多,都与电影赏析有关,但我的设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随意选择一些学生不了解的经典电影放给他们看,同事却为每一次课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电影。在专题探究过程中欣赏电影,在赏析电影的过程中探索主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当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适宜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的教育生涯从这场汇报开始改变。身边的同事成为照亮我心灵茫茫黑夜的一盏灯,她让我明白:教师应当目光长远,而不是仅仅在乎眼前的利益。教育应当服务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尽管滋养生命的使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也未必能够有显性、看得见的成果,但只要使命在心中,用心去做,未来会证明今天的选择。

经过反思,我开始调整自己,一有时间就在学校图书馆研读教育报刊和书籍,深入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在思考的基础上撰写文章。抱着尝试的心态,我将这段经历写成随笔投稿,很快收到编辑的肯定,说文章写得真挚动人。这次投稿经历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对我影响深远的一本书——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的《语文教学科研十讲》。作者对科研的认识让我豁然开朗,他在书中写道,“科研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做的,甚至也不仅仅是为学生做的,科研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从科研中获得的不仅有科学的认识、理性的思考,我们还能获得生活的激情和热烈的向往”……是的,科研与教师的职业生命息息相关,我们既要教学也要研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于是,我制订了每学期“八个一”计划:一堂精湛的课堂实录,一份凝练的教案,一个优秀的课件,一本经典的著作,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一篇详尽的读书笔记,一个完整的育人故事,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此后两年我发表了7篇文章,与同事一起成功申报区级重点课题,教学反思获得上海市教师人文素养征文一等奖,还面向全校学生作了一次讲座,编写了拓展课程教材。拥有科研成果让我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幸福感,如果要寻找这种职业幸福感的源头,我想应该是那一场报告、一份杂志、一本书、一个人。

此刻你在听我的故事,未来你也会成为讲故事的人。我们要知道,钟声,即使再远也能听到。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0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