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热点

发布时间:2023-05-09 作者:本期评论员:黄浩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敦煌女儿”樊锦诗,捐赠1000万元给北大

5月4日,时逢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敦煌女儿”樊锦诗回到母校,捐赠一千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敦煌学研究。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樊锦诗近年来获得的多项奖项的奖金,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元,樊锦诗又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出。樊锦诗说,“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多年来,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

    ——据新华网

▶短评:樊锦诗一生致力于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她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这是一场文化苦旅,她走得并不轻松,需要克服气候干旱、两地分居等多重困难,是理想与信念支撑着她,是北大的精神和学风滋养了她,教会了她不忘报效祖国。有人说,一个人做点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樊锦诗就是这样用一辈子做一件事的人,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也留给后来者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从高职毕业,当了清华老师”

陕西姑娘邢小颖高职毕业后,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在清华大学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年29岁的她,已在清华任教9年。此前,她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播放量过亿。火出圈的她,引来更多关注,有人赞叹她“太优秀”,也有人质疑:“高职生教清华学生,你真的行吗?”邢小颖所在的团队不断打磨课程,热烈又朴实的课堂氛围,让邢小颖的课火出了清华,就连参与跨校选课的北大学子都直呼“一课难求”。

    ——据央视新闻

▶短评:邢小颖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她身上的差异化标签:清华与职校。高职毕业生何以能在清华任教?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虽然邢小颖并非清华大学的全职教师,而是一名“实训教师”,但入职的门槛依然不低,当年她是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入职清华。在清华的舞台上,邢小颖更是将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喜爱。学历从来不是评判一个人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职教领域的“大国工匠”同样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人才。邢小颖说,“不管起点高低,努力总会带来希望”。我们与其给邢小颖贴上“职校”“清华”的标签,还不如用“奋斗”“专业”来定义她。奋斗是青春最亮丽底色,邢小颖的故事激励我们,每一个努力的年轻人,都可以在这个时代出彩。

幼儿教师凭“挖呀挖呀”儿歌走红

日前,一个名为“美女幼师凭挖呀挖呀挖走红”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原来,“五一”假日期间,一位幼师以甜美的外表和一首可爱的儿歌教学视频,在网上火了。该儿歌以简单的节奏、简单的句式,教幼儿园小朋友边做手势边唱歌,特别“上头”,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唱起来。视频在网络走红后,“武汉幼师黄老师”成为了网友热议的话题,各行各业的网友童心大发,争相改编,掀起了一股“挖呀挖呀”风潮。

    ——据光明网

▶短评:一首简单的童谣,因为节奏欢快、曲调轻松,击中了无数国人的内心,众多为生活奔波的成年人表示在放松听歌的过程中被“治愈”——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有一种“魔力”,幼儿教师原本上传的只是一条寻常的教学视频,本身新闻价值并不充分,但互联网“蝴蝶效应”式的发酵,让它掀起了滔天巨浪。在见证甚至参与这一现象各路人群的讨论中,出现了许多声音。其中,有一种声音最不应被忽略,那就是它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亲近感,人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老师。近年来,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往往在互联网上传播甚广,有的被无限放大,有的甚至“莫须有”,这样的传播效应给教师带来了困扰、造成了伤害。我们希望,类似“黄老师走红”的正向反馈在互联网上要更多一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互联网是一块重要的场地,万万不可忽视。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1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