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教学呢?曾听一位语文专家说过,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三个台阶:“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有新的进账,即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学生的字、词、句、段等有新的明确的收获,这些字、词、句、段,包括成语警句、深邃的句子、经典的细节等能够入脑入心,脱口而出,下笔而来”“智力得到开启,即读书明白了道理,对社会、人生、自然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细致、具体客观的认识”“情意得到提升,即我们所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积极健康的提升,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最近听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采用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来揣摩文字的美,揣摩文本的内涵,以“美读”来滋润学生的心田。
本节课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读,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齐读标题,问学生“匆匆”是指什么匆匆。接着教师配乐朗诵,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的字、词、句;读完后请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读出了感情和节奏,然后教师请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时间匆匆;再提问学生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匆匆”;之后让学生找出哪些字可以感受匆匆;最后让学生说哪些段体现了时间的匆匆。
第二环节品读,练习仿写:
1. 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
2. 让学生起来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重点句子,并指导朗读。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先指导学生齐读,再让学生单个读,然后又让想读的人自己主动站起来齐读。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站起来组成一支朗读队伍,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4.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这是一道半开放的题目,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写作自主权。学生起来交流、汇报他们填写的词语,并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写的句子,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在引领学生抓住字、词、句对文本充分品析后,教师水到渠成地问学生:“日子如此匆匆,你打算怎么办?”然后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结尾,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
整堂课可谓行云流水,一遍一遍变换形式的“美读”,在读中品析,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致很高。教师的语言很优美,感情充沛,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用语很积极,比如“你答得很有新意”“你观察得很细致”“你读得比老师读得都好”等。小学生对散文还没有清晰的概念,朱自清的《匆匆》可谓文辞优美,意蕴深刻,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化作有形的可以触摸感知的具体物象,如何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文本蕴含的珍惜时间的道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而这位语文教师以朗读为突破口,以读来带动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让学生在读的不经意间把握了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美,把握了文本内容的美,把握了文本蕴含的哲理的美。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这些收获:懂得朗读要把握节奏,要注意轻重音,要注意语调语速,读出感情,读出美感;阅读要抓关键的字、词、句,由字、词、句到段,再到篇章;赏析要从修辞、用词等方面入手。在能力方面有这些收获:学生通过这节课学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并勇敢地展示了自己的普通话朗读,潜能得到挖掘。在情意方面有这些收获:虽然自己每天在做一些很平常的事,但在不经意间,时间就匆匆从身边溜走了,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更要分秒必争,努力学习。
这是一节让人很享受的课,学得不累,听得轻松,而且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美却不浮华,不空洞,是一节很扎实、很充实的课。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九江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14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