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级教师谈教学·李竹平②

多维联系才能学得更通透

发布时间:2023-06-20 作者:李竹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我先和学生一起读了《笠翁对韵》中的“一东”,初步发现大千世界的奇妙,再回顾前面学过的《燕子》《荷花》片段,感受具体事物的奇妙。当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现有经验,激活了与生活的联结,新课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经验背景,学生就能够在积极心理环境中建构新的学习体验。分别围绕关键词“一切”和“生命力”细读课文之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单元内其他课文时,也要关注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有条有理表达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始终心系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展开学习活动。学完课文后,我简单推介了《笠翁对韵》,又推荐了任众的《大自然笔记》,因为这篇图文并茂的笔记,记录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大自然点点滴滴的奇妙。

这一课的学习,我引导学生至少做了这几个维度的联系:与传统文化作品《笠翁对韵》中有关自然宇宙内容的联系;与学过的相关主题内容的课文联系;与单元内其他课文建立联系;与相关主题的整本书相联系。

为什么要在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多维度的联系呢?

首先,可以从联系中创生文本新的学习价值。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无论作者自觉或不自觉,都是以其广阔的认知背景和整体性经验为基础的,在文本阅读中有意识地建立不同维度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读者揣摩、窥见作者创作的多重“秘密”。例如,学习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拓展对比阅读林文月先生富有文言味的译文,既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四季之美》一文字里行间“闲适的生动”,又在文言与白话的对比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体验,同时还了解到清少纳言的文章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植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可以从联系中催生“真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毫无章法的累积和叠加,而是用新的经验来改造旧的经验,其本质是“改变”。“改变”的方向和维度是多元的,语文课上,不同维度的联系和拓展就是为了促成不同维度的“改变”。《太空生活趣事多》只写了四件趣事,“多”该如何理解?联系前面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学生就懂得了“多”并不需要都写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探索——当然,这也是课堂上读写结合的契机。这样的联系,很自然地促成了学生阅读判断和理解的“改变”。

再次,可以在联系中凸显单元内文本的“整合力”。每一个教材单元都是一个目标统领下的整体,单元内几个文本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形成“合力”,以帮助学生在有逻辑、有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内单篇文本教学时,有策略地引导学生与单元其他文本相联系,或丰富指向目标理解的学习体验,或进行方法、技能和理解的迁移。例如,学生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既要关联《古诗三首》发现今天地球环境与千百年前的不同,又要联系《青山不老》探索和发现保护地球环境的更多有价值的行动……

最后,可以在联系中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表面上看,语文学习的境遇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但是,生活是庞杂的,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是缺乏自主建构意识的。当特定的生活境遇成为语文课程生活的一部分时,其间的语文学习才是目标清晰的学习。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所以,学习老舍先生的《猫》,教师不妨让学生接着阅读更多以猫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一起欣赏相关美术作品……

毋庸置疑,积极建构多维联系的语文课程,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一线逻辑之一。只有积极进行多维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才能学得更通透。

(作者系特级教师,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21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