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别报道

传统与现代“碰出”的教育故事

——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泰学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6-27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来源:中国教师报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同时,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发布以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日益火热,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家越来越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重大社会价值与意义。

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对于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课程教材相结合,他们感觉把握不准、结合不牢、融合不够,迫切需要科学指导。

在各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我们无意中发现广东惠州有一所小规模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与课堂、课程的结合中进行了与众不同的探索。这个“与众不同”并不在于它足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标准”,而在于它以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其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引人思考,这些都需要办学者在下一步的实践中保持警醒、及时反思。无论如何,辩证地看待这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对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也许能提供帮助。

————————————————

汽车在罗浮山蜿蜒的山道上徐徐穿行,两侧大片的翠绿扑面而来,正如苏东坡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山行不二里,鸟语虫鸣与树木掩映之中的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泰学小学的大门映入眼帘。

这所全然“隐”于罗浮山脚下的小学校依山傍水,全校20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安徽、山东乃至宁夏、新疆等地,有不少家长“孟母三迁”慕名而来,是想让孩子在这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打下奠基一生的传统文化基础。

如何让小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教育体系?泰学小学正在积极呼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所提出的“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谨慎而大胆地进行着探索与创新。

继承传统是为了走向未来

泰学小学校园面积不大,不过处处有“景”——被经典名句铺满的道德经广场、易经广场、论语广场和诗经走廊,桑、桃、杏、李、荔枝、橄榄等果树和农作物梯田间次呈列在校园的山坡上,巨大的户外攀爬网上不断有学生挥汗攀爬,新建的天文台里安装了可以自动找到土星、金星和木星等几万个星球的天文望远镜……既有十足的传统文化味道,科技元素也随处闪耀。

“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泰学小学校长沈翠雯向记者介绍,学校自2016年建校以来,一直想探索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

“8年前,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现象,面对如何向全体学生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难题,我们把创办一所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提上了日程。”李志峰是罗浮山泰学小学创始人之一,回忆当初办学的点滴,他记忆犹新。

从创校起,泰学小学的办学理念便很“朴素”: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不怕犯错甚至教师鼓励学生犯错;允许学生选择,但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真正负责;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

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可以进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泰学小学精选了《易经》《道德经》《论语》《唐诗》《宋词》《孟子》《庄子》《尚书》《史记(节选)》等经典内容,用经典填充学生肚腹,将做人的准则深植于学生脑际,这是“内修”。同时,通过待人接物、餐桌礼仪、集会外出活动、乘车乘电梯规则等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便是“外修”。

在李志峰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学生“知—悟—行”的一个完整过程。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复古,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好合理的调整。创新不能忘本,必须掌握根本原则,坚持中华特性。”泰学小学这样给学校定位。

“我们在罗浮山办教育,不只是办一所学校。办学校比较容易,办教育十分艰难。”泰学小学办学者认为,“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经典如阳光和空气浸润学习

4月8日,教师羊炳奇和李挺宇指导的学生汪莺珊参加第一届惠州市青少年无人机创新大赛暨模型科普教育竞赛,获得编程无人机创新赛一等奖。

在泰学小学,羊炳奇一直致力于经典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让学生“不仅能诵读,而且会实践,更能去创造”。

“口香糖开椰子”是央视黄金档科学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中的一个实验。在讲授《非牛顿流体》一课时,羊炳奇特别引入这个实验。

在实验中学生发现,像口香糖这样的“非牛顿流体”看着比较柔软,却在受力时表现得异常坚固。当将椰子用力砸向被揉成圆锥形的口香糖时,椰子居然被打开了。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羊炳奇顺势引入《道德经》的内容告诉学生“柔弱的力量不容小觑”,并进一步以大禹和父亲鲧治水的故事,诠释“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课堂?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像羊炳奇一样,泰学小学各科教师都主动探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深度融合,让经典的力量如盐着水般融入孩子的身心,给予他们成长的养分。

三年级数学教师王妙丹向记者介绍,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小学低段主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小学中段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背景和载体进行融合教学,小学高段侧重思维与智慧及相关道理的融合。”王妙丹经常组织学生玩数学游戏九宫格。九宫格的游戏知识来源于我国古老的文化元素——洛书。她还与学生一起研发了一系列教具、学具和游戏,以帮助学生更容易亲近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如易经爻条、易经大富翁、易经扑克牌等。“这样不仅可以把数学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古老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师李金辉几乎为每一篇课文都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如讲授一年级课文《比尾巴》,她将《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内容与之勾连;讲授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时,她引入《道德经》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内容;讲授四年级课文《蟋蟀的住宅》时,她嵌入《易经》“临卦”的概念,告诉学生要尽自己的责任……

“语文新课标中许多内容都可以从《论语》《易经》《道德经》等经典中找到相应的结合点,在教学设计中加强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从中感悟先贤的智慧。”李金辉说。

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拼加,而是在对课标、教材进行深度研究之后的巧妙融合,在不知不觉中长期浸润,学生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经典的力量。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泰学小学还构建了校本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八大课程,即经典篇目、君子礼仪、孝老爱亲、友悌乐群、时令节气、中华医药、艺术技能和中华科技。

“时令节气”课程模块把二十四节气与科技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罗浮山二十四节气”,学生据此种植蔬菜和水果。

在“中华医药”课程模块,教师创造了一套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中医生活课程,如保护眼睛的眼功八法、睡觉前的站桩、生病时的艾灸与推拿、中医课堂上的穴位认识和应用等。“不治已病,治未病。”一系列传统中医药课程让学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合理的生活作息。

“这些课程正像阳光与空气一般浸润在每一个孩子的每日生活中,让他们能够在其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沈翠雯说。

在活动体验中抵达“立德树人”

在泰学小学,“家族”是最常见的组织单位。

每个“家族”由一名最高年级学长和其他各年级的学弟学妹组成,他们是一个共同体,“荣辱与共”。每个家族会选择一位教师担任“史官”,专门负责如实记录大事——“家族”成员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突出的人和难忘的事情。

“不代替、不包办,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提高。”李志峰这样解释采用家族制的初衷。

泰学小学研学活动很丰富,而且大都以“家族”为单位开展。就在今年3月,泰学小学学生来到广州沿着街区开展“探寻百年老店”活动。学生需要通过自己采访,总结回答“为什么有些店铺能延续百年之久”。

三年级学生董素缨所在的“家族”来到一家泮塘老铺,当他们说明来意后,老板不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给每人送了一份马蹄粉。一家店为什么能做百年?面对孩子好奇的发问,店铺老板告诉他们,是因为一直坚持诚信经营、待人热情、做健康食品。

这也让董素缨若有所思:开店和做人是一样的,要讲诚信。“就好像我们考试不能抄袭,不能辜负老师和父母。”

当然,这群“不速之客”在百年老店的探寻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成员还没进门就被老板“轰了出去”,有的则因为拖拉耽误了行程,各种状况都在真实的场景中发生。

回到学校后,语文教师徐凡惠专门结合这次活动上了一堂《易经》课。“当某些学生因为挑选各种食物而导致严重超时,让整个队伍多等了40分钟,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徐凡惠以《易经》中的“损卦”来启发学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损卦”强调的是先损后益,损己利人,“损物质以增益品德,这才是正道”。

“如果再能回到当时,我会选择放弃食物。食物在哪里都能买到,但做错一件事却会一直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一名学生在谈及感受时这样说。

像这样的活动在泰学小学几乎常年开展。泰山祭祖、曲阜拜孔、惠州寻访客家文化,还有学校自己组织的零元闯天下、包粽子、生活易、小小农夫等活动,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对师生而言都是一次心灵之旅。在活动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家族”成员学会了团结协作,也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的经费是学生通过平时劳动积攒下来的。每个学生需要自己学会挣钱、如何花钱。为此,泰学小学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薪金。比如洗碗、扫地、种植等。每个“家族”需要成员通过参加不同岗位的工作获取报酬,积累活动经费。

“给学生存钱、挣钱、花钱的权利和机会,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思考‘钱和我’的关系,无疑是锻炼财商的好机会。”沈翠雯说。

在活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真实情境中锻炼思维能力,在不经意间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是泰学小学一直追求的育人方式。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树立起做人的根本,给学生注入中国魂,让学生成为知书达理的人。”李志峰说,“还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这三句话给孩子创造了更广阔的天地,而最好的教育就是——我们只提供土壤。”

《中国教师报》2023年06月2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