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工作室成员都是班主任,日常讨论最多的是班主任应该如何实现专业发展。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开展课题研究等常规操作我们一直在进行,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特色活动,其中工作室成员乐此不疲的就是记录与学生的日常。无论怎样成长,都要从学生那里开始。我们每天观察学生,记录与学生相处时的高兴、伤心、感动,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为此,我们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写作栏目。
栏目一:藏不住了,这些“宝藏”班主任。在孩子眼中,班主任是身怀绝技的人,这个栏目带领成员认识工作室中的“宝藏”班主任。
工作室有一位90后成员,是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她曾把蔬菜当作奖品发给学生,这件事被拍成视频发到网上,视频点击量超过10万。她成了网红教师,还被人亲切地称为“菜菜老师”。因为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菜菜老师”外出学习没告诉学生,学生误以为老师不教他们了,课堂上就哭起来,有的学生还到老师经常练粉笔字的地方默默祈祷。“菜菜老师”知道后哭笑不得。她从学生那里体会到了当班主任的快乐。这个栏目发表了不少欢乐、感人的故事,成员们开心地阅读着,十分享受这种学习方式。
栏目二:纸短情长,像春天一样默默生长。线上教学期间,班主任都很想念孩子,我们便临时开辟了“纸短情长,像春天一样默默生长”栏目,鼓励每位成员给孩子写一封信。
教师朱兰馨翻看自己的手机相册,写道:“我的手机相册里有4201张照片、187个视频,其中3600余张照片、160个视频与你们有关,老师上网课之余经常翻看与你们在一起的这些点滴。”教师袁静写道:“亲爱的孩子们,在没有你们的校园里走过,我的思绪飘忽不定,即使被暖暖的阳光照耀,仍旧觉得冷清,或许,我是想念你们了……”孩子们看到班主任的信后十分感动,纷纷给班主任发去视频,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栏目三:我与“熊孩子”奇趣万千的故事。为了缓解“熊孩子”给班主任带来的焦虑,工作室开辟了“我与‘熊孩子’奇趣万千的故事”栏目。成员写下与“熊孩子”相处的故事,有的写“班里有个男版林黛玉”,有的写“小喇叭先生”,还有的写“孤僻的孔雀公主”。
教师李世玉写了班里的“男版林黛玉”:“提到林黛玉,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哭哭啼啼的葬花姑娘,她清秀聪慧又多愁善感,恰如曹雪芹在《赞林黛玉》中提及,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我们班这位男版林黛玉虽无‘罥烟眉’和‘含露目’,但有着令人‘窒息’的细腻敏感和多愁善感,这一点比起黛玉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
“熊孩子”虽然让班主任操碎了心,但在“把我写给你”的过程中,老师感受到那份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愉悦,便也体会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班主任应该从哪里成长?我认为,就要从靠近学生心的地方开始成长,把心放到学生那里,放到学生的世界中。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长沙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7月05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