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与报纸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3-07-11 作者:王维审 来源:中国教师报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成长,那就是——站在《中国教师报》的肩膀上再出发。

我与《中国教师报》相识于2009年。彼时,我刚刚从工作了14年的农村学校调入一所郊区学校。这所郊区学校虽然比不上市里的“重点”学校,但也比过去的学校多了一些“好”。其中最大的一个“好”就是:这所学校竟然有专门的教师阅览室,阅览室里还订阅了很多种报刊,学校还要求教师每个月完成一定的阅读量……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幸运,喜欢写文章也喜欢读书的我,可以光明正大地读读写写了。

第一次到学校阅览室,我就遇到了《中国教师报》,读后备感亲切。因为这些文章大多是一线教师所写,读起来有很强的代入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与我多年来坚持的写作风格很接近。因此,我将刚刚写完的一篇文章发到了相关栏目的电子邮箱,这是我第一次向《中国教师报》投稿,文章的题目是《教比罚更有力量》,属于典型的教育叙事。

文章发表了,这对于已经不是第一次发表文章的我来说,本来并不是多大的事情,但稿件发表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不由得对《中国教师报》又多了一份好感。更重要的是,这让很多同事和领导看到了我的存在——可能在这样一所重视读写的学校,发表文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那时我并没有什么宏大愿望,也没觉得发表文章就算得上什么“人才”,但对我这个从农村学校来的教师而言,能够被人看见并得以“正视”,的确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极大地激励着我继续写作。

到今年,我已经做了28年的教师。现在想来,《教比罚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发表确实有着特殊意义:它是这28年的中点,向前结束了我14年的乡村教育,向后开启了我接下来14年的快速成长。在后来这14年中,我的职业生涯与《中国教师报》紧密融合在了一起。除了持续不断投稿,时不时地有稿件发表,有些关键的节点事件尤其值得记录。

2014年9月17日,《中国教师报》刊发了记者宋鸽的采访文章《准备好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不仅对我个人的写作经历进行了梳理,还关注到了我在青年教师成长“小团队”方面的粗浅实践,这让我更加相信自己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成长。

2016年3月9日,《中国教师报》刊发了报道《叙事者:从“挑战活动”到“成长团队”》,详细报道了“叙事者”教师成长团队成长过程,继而引发了国内十几家教育媒体对“叙事者”的关注,“叙事者”一度成为民间教师成长组织的榜样。

2019年1月1日,《中国教师报》推出“改革开放40年40人”,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编辑部给出的“推荐语”至今激励着我不敢懈怠;我的著作《做一个会成长的老师》《成长的常识:给青年教师的50封信》等连续上榜《中国教师报》“十本书”特色榜单,这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写下去”……

2021年12月22日,《中国教师报》刊发对我的访谈报道《走向教育故事的更深处》,让我更加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之路。

以上只是列举了《中国教师报》向我提供的部分引领和帮助,更多的关怀与鼓励已经化为骨子里的气脉,充盈并激荡着我和更多“叙事者”的精神。

我个人对《中国教师报》的“精神仰视”,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视野里的大报担当——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专业报纸,《中国教师报》的群体担当。

自2009年读到第一张《中国教师报》开始,我便在学校阅览室里竭力搜集早年的报纸。感谢那所郊区学校,感谢阅览室管理人员的尽心尽责,让我有机会读到了尽可能早的《中国教师报》;也感谢这个信息时代,让我可以随时读到尽可能新的《中国教师报》。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管理、关注成长、关注教育公平、关注大政方针……中国教育的每一次大变革,《中国教师报》都在呼唤、呐喊、助推。

我想,这就是《中国教师报》的办刊追求——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员)

《中国教师报》2023年07月12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