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与美好生活

期待更多“信友”

发布时间:2023-08-15 作者:涂晓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前段时间,我调到了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工作。参观教学楼时,一楼摆放的4个信箱吸引了我的注意,分别是校长信箱、德育信箱、教务信箱、总务信箱。

其中,校长信箱里的小纸条是最多的,孩子可以随时给校长写信,内容可以是学校里的大事小事,还可以动动小脑袋、出出金点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校长分享。每周,校长都会打开信箱,然后在周一的广播时间回复孩子的来信。

校长回信,在信中与孩子交朋友,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有助于让教育回归“童真”。

没过多久,我便“迎来”了第一个“信友”。午睡时间,510班的学生小润来到办公室,递给我一张信纸后转头就走了。原来他还记得和我的“约定”。

开学没多久,小润就和同桌发生了“小摩擦”。班主任询问情况时,他紧握双拳,眼睛盯着地面,不肯说话。于是,班主任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多番沟通后才知道,上周末小润的妈妈批评了他,他很委屈却没有发泄的渠道,于是选择了在教室里“暴力解决”。

小润当时正在气头上,又害怕自己做错事,所以不愿意交流。突然间,我想到了那个信箱,或许孩子愿意通过写信的方式倾诉。于是,我提出写信交流的建议,他点点头同意了。

第二天中午,他按照约定把信送来了,虽然内容很简单,但他从心底开始认同我这个大朋友是可以倾诉的,于是我抓紧时间给他回了信,他很默契地收下了。

后来,小润再次给我回信,他妈妈向他道了歉,他也知道自己有很多错误行为,承诺再也不会出现“暴力伤害”的事情了。字里行间真诚的态度,让我感觉写信有时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4月的一天,德育处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六年级的小王与父母产生了矛盾,开始有厌学、逃学的状况。

半个小时的交谈后,小王的心结打开了。原来,家里有了妹妹后,她感觉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减少了。心里的不平衡遇上父母的不理解,瞬间擦出了矛盾的火花,厌学、逃学只是希望能得到身边人的关注,让她不再感觉孤独。

解决问题还得对症下药,多一份关心就是及时的“药方”。我把她带到办公室,将一张信纸交给她,说我愿意成为她的“大龄”朋友,想说的心里话都可以写在信纸上,临走时还送给她一包小饼干作为礼物。

过了两天,我收到了小王的来信。我当即回信给她,解答她的困惑,还在信中与她分享了我在小学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一件事:一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属于中等偏下,每次考试只有80多分。有一次,数学老师给同学发橘子,当时我的下巴磕破了用绷带包扎着,老师就把橘子喂给我吃。那位老师的一个善举像一束光温暖了我的心,让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之后数学成绩再也没低于97分。

后来,小王开始喜欢上书信交流的方式,经常找我拿信纸,有时与我分享她喜欢的音乐,有时吐槽她遇到的烦恼,还介绍了她的两个好朋友跟我成了“信友”。

“涂老师,感谢你,你就是我遇见的那束光。”看到小王的回信,我感觉那束温暖的光又传递到了她身上。

我很高兴在学校交到了许多新朋友,也希望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期待未来更多的“信友故事”。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16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