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不仅关注了“乐学善学”的学习之趣,还关注了“科学精神,勤于反思,实践创新”的学习之智,核心素养的提升呼应了教学的“智趣共生”。
“智趣共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旨在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素养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以趣启智,智因趣达;以智生趣,趣因智生;智趣相融,共生共长。
下面以《圆的认识》和《速度、时间与路程》两课为例谈几点看法。
以趣启智:传统文化点亮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其中,这个关键词在全文中共出现9次之多,可见对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熏陶极其重视。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探索中习得知识呢?焦朝霞和明雨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圆的认识》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时,两位教师并没有刻意贴标签式加入,而是借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中。两节课都以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为切入口,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圆的特征,为传统文化浸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路径。焦朝霞老师以这句话为驱动性问题,令学生产生疑惑,驱动学生深入研究,最终自主探索出圆的特点,并解释了“井盖、餐桌、圆桌会议”等问题;明雨老师则是在学生探索圆的特征后抛出这句话,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思考其内涵,深刻理解了圆的特征。
以智生趣:模型思想提升素养。数学建模是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感悟数学模型思想的同时激起求知欲,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呢?王倩老师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王倩老师先后两次执教此课,虽然教学切入点不同,但都紧紧围绕模型意识进行探究。第一次设计,她以“关系的整体建构”感知速度,采用的是“模型建构的典型路径,即在丰富的情境中感知共性,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逐层抽象,完整经历了建构乘法数量关系的过程”。然后她积极反思:将速度简单化理解为平均速度是否是对其内涵的窄化?接着进行第二次设计,以“速度的认识”建构数量关系,提出“哪位同学的速度快”的问题,引发了学生选用合适的标准来评判的探究兴趣,在得出速度模型的同时理解了速度其实是一种度量工具的本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使学生获得了数学核心知识,把握了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
智趣共生:多元表征深度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多元表征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更完整地反映数学学习对象,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对象本质与非本质的属性”。学生在多元表征中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理解概念、提升素养,促使了数学学习的深度发生。
《圆的认识》和《速度、时间与路程》两节课,合理运用多元表征,让智与趣共生共长,和谐发展,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圆的认识》一课借助实物,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圆的特征;《速度、时间与路程》一课结合运动的情景,通过画一画,写一写表示“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了模型的价值。两节课在有趣的多元表征和理性的数学思考中“智趣共生”,学生在其中深度学习了知识,数学素养也得以提升。
(作者系特级教师、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8月23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