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家长一直对孩子“困难生”身份有所顾虑,又对盖章、开证明等一系列办理流程感到“麻烦”,因此不愿意申请相应资助,导致一名就读于上海市宝山区某小学的低保家庭学生一直无法享受资助。这样的情况有望在新学期得到解决,据媒体报道,上海将于2023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免申即享”,推动学生资助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人找政策”到“免申即享”的转变。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既是庄重的承诺,也是切实的民生实事。为了帮助这些困难家庭的学生,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就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当然,贫困家庭的学生要享受到政策和社会的关爱需要履行一些手续。比如提出申请,如实陈述家庭经济状况,盖章、开证明、接受审核、进行公示等。这一系列程序虽然旨在保障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一些家庭对孩子“困难生”身份有所顾虑,觉得难以保障他们的尊严;复杂的流程让贫困家庭感觉“麻烦”;材料复杂、审核有难度。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实现对贫困家庭的精准资助,又能避免这些不利影响?有大学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就餐情况,从而精准锁定贫困生,让资助更高效。
既然已经有了先例,那能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免申即享”式资助?答案是肯定的。今年春季学期,上海已有10个区、420所学校开展“免申即享”试点,比对了31万余条在校生数据,确认资助2086人,资助金额374.48万元,全部通过“一网通办”完成相关操作。试点的成功,让上海把“免申即享”式资助推广到了全市。
其实,“免申即享”在许多地方已有实践。近年来,在中小企业享受的税费减免优惠及其他惠企政策上,不少地方利用数据驱动,精准匹配符合资助条件的企业,让他们不用查看政策、递交材料就能享受到优惠政策。
通过大数据的帮助实施“免申即享”,不仅减轻了申请者的负担,也减轻了基层学校认定、审核、收集材料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能更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发现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实现既无瞒报、谎报,也无漏报的优势,做到“应助尽助”,根据政策给予学生资助和关心。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是数据治理的宗旨。“免申即享”式资助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巨大转变,希望有更多地方借鉴这一方式,给教育惠民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泽州县大阳学区)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