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老师。爱好文学的我,一直想提笔写写父亲,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如何写起,总觉得作为教师的父亲实在没有可以歌颂的地方——他所做的,别人也都做了;有时别人做得更好,父亲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那时凡是需要“文化人”的地方他都去过。父亲做过小队会计、当过扫盲老师;后来粮管所招工,父亲又去粮管所做出纳;没过几年,村里创办学校,父亲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这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人老珠黄”。
印象里,父亲常常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母亲为此没少跟他吵嘴。平时是这样,遇到农忙也是这样。那时还是“大集体”,母亲与其他社员一样,都是顶着满天星出工,又顶着满天星回家。母亲很想让父亲帮忙做些家务,最起码收工时能吃口现成饭也好。然而母亲失望了,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时,家里总是黑灯瞎火,锅不动、瓢不响,等母亲把晚饭做好后,父亲才从学校回来。有一次,母亲出去干活,家里的晒场晒了一大片从队里分到的粮食。忽然,雷声阵阵、乌云滚滚,不少社员丢下农具向家里跑,就连在学校教书的老师、读书的孩子,也都匆匆跑回家,就是想在下雨前把晒场上的粮食收起来。然而,母亲到家后却根本没见到父亲的身影,所见到的全是被雨水冲得到处都是的粮食。母亲气不打一处来,刚看到回来的父亲就跟他吵了起来。也许父亲自知理亏吧,任母亲怎么发脾气,就是不说一句话。见到此时的父亲也是一脸疲惫不堪,母亲有些心疼,也就不再吵架,而是把父亲比成一条“懒龙”。
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懒龙”一经母亲口中说出,立刻不胫而走,不仅社员知道了这个外号,就连学生也知道了。父亲像是受到莫大侮辱,一听到别人背后喊他“懒龙”,就脸红脖子粗地跟别人急。一次,父亲从乡里开会回来,快要走到学校门口,有个社员指着父亲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懒龙’今天怎么这么早放学?”父亲开完会想大干一番事业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上去就给了叫他“懒龙”的社员一拳,打得那人鼻子都出了血。回到家里的父亲气还没消,饭也不吃,嘴里一个劲地嘟哝:“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来,母亲才从学校其他老师嘴里得知,父亲之所以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在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就是读书读报、钻研教材,有时还向比他文化程度高的老师请教。父亲说:“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不多花点时间学习对不起孩子。”原来,父亲已经从村里的小学数学老师升为初中数学老师了。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固镇县谷阳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06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