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什么样的言行才符合教育家精神的要求?本期,请两位校长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来谈一谈。
————————————————
我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从教26年,担任校长10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至今,常怀谦卑之心,逐光而行,以深耕至未来。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的深刻阐释和实践要求,我更加坚定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为了让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建学校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2010年起,长沙高新区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我受湖南一师委派成为一名支教校长,先后在虹桥小学、金桥小学工作。从百年名校到薄弱学校,从高校到小学,从城市到农村,面对学生和教师,我常常问自己:拿什么奉献给你?两所农村学校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学校,见证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面对学校90%的学生来自拆迁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我要用教育阻断知识匮乏的代际传递,给这片土地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力条件。
以文化人,做新建校发展的“领军者”
现代学校建设需要从“特色”到“文化”,这是教育高位均衡的内涵,也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的要求。我利用湖南一师的平台,整合两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让它们与湖南一师的文化接触、交融,最后内化为学校自身的文化。我围绕“如何突破合作办学‘两张皮’现象”,努力让合作双方真正融合和共生。
从确立文化治校的发展方向,到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带动教师自主发展,再到引领学校创生出根植于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我们走向了文化治校的核心阶段。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主张把“以人为本”作为课程理念基础,把儿童自主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目标,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课程规划主线,形成了“理念+范式+生态场力”多元和谐的课程生态建设新范式。
一是凝练了“自由生长”课程生态观。强调人的能动性,学校课程既要实现儿童健康成长与快乐生活的统一,又要实现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二是构建了“1-6-4”课程实践范式。“1”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为目标,“6”是聚焦6个素养领域,实现学科素养培育和儿童自主发展有机统一,“4”是自主创生了可迭代的“基础、拓展、融合、研习”4类课程形态,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三是提升了课程“生态场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开发数字资源,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统筹时空配置,从人力、物力、效力、空间力上保障了课程建设的优化和迭代。
就这样,学校的课程建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学校课程建设成果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勤学笃行,做教师成长的“孵化者”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应该是所有教育人的自我要求,更应该是校长的追求。育人先育己,校长的工作如果有效了,你的学校、教师就一定有成长。
作为校长,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必不可少。从专科自学到本科,从学士到博士,我的经历让我深知,系统的理论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是做教师、做校长的“立己”之根。
薄弱学校的蜕变往往从教师开始,无论虹桥小学还是金桥小学,大部分都是农村教师,其中近三分之二为临时聘用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虽然教师平均年龄仅29岁,却显活力不足。
这些年来,我一直帮年轻教师由“身份教师”转换成“职业教师”,由高学历教师转化成高能力、高素养教师。
我们以校本研训为切入点,在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分层培养,让每个教师都能发现自身优势,找准发展方向,成为教学能手、育人标兵、心理导师、专业教练……“教师的精致培养”专题课程多次被清华大学、华南师大、湖南一师等高校选入校长培训内容。我把“专家流动工作站”直接开到了学校。像金桥小学这样一所薄弱学校,竟然名师荟萃:中南大学肖云龙教授长期指导学校创客实验室建设;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指导和鼓励教师凝练教育思想;特级教师王崧舟为教师展示诗意课堂……此外,还有湖南一师的博士、教授进校跟岗,给予学校强大的学术支持。
2013年初任校长,我全年听课228节,写下4万字的评课笔记,带动教师参与听评课达到1200多人次。几年下来,虹桥小学、金桥小学教师队伍稳定下来,先后有数十位教师成为各级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金桥小学办学两年就有3名教师代表湖南省在国家级赛课中获一等奖。从两所学校成长起来的校长、书记、管理干部有20余人。
求是创新,做开放办学的“探索者”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办学者必须不断求是创新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家校关系构建而言,层出不穷的家校矛盾告诉我们,关门办学是不行的,必须让家长真正了解教育和学校。我向全校家长公开个人手机号,利用晚上时间在社区学校办起“家校夜话”课堂,开设家校关系、亲子关系、学习型家庭建设三大课程,在互动交流中启发家长认同学校理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我引入家长督学制,家长督学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及课程的建设,监督学校办学规范与评价机制。正是这种办“没有围墙的学校”的理念,解决了困扰许多学校的家校关系紧张的难题。
放弃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名校校长岗位,有人说我天真,我认为是坚定,有人说我太卷,我感觉是安心。如今,有了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我将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金桥实验小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