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选修课时学生问我:“老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度量衡到底是什么啊?”我回答说:“度是测长短的标准,对应的工具是尺子;量是测容积或体积的标准,对应的工具是中国古代装粮食用的斗;衡是测是否平等的标准,对应的工具是秤或者叫作权衡,权是秤锤、衡是秤杆。”
学生接着问我:“既然‘度’是标准,怎么又会有‘估计、推测’的意思呢?”我知道他是被《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字搞糊涂了。于是,我展示了“度”的字形演变并进行分析。
许慎没有见过“度”的甲骨文字形,单从战国文字和小篆中认为“度”的上半部分是“庶”字去掉四点,所以在《说文解字》中说“从又,庶省声”。但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度”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依然是“又”(表示右手),上半部分一些学者认为是石块,也有学者认为是在秦汉画作中常见的“矩”(三角尺或折尺)。所以,“度”字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意思:一个强调手中拿的物件是尺(读dù),如《韩非子·郑人买履》中“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等,都是尺子的意思;另一个表示用手拿着三角尺丈量长短(读duó),如贾谊《过秦论》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其他义项基本是由这两个基本义项引申出来的。
“度”的第一个引申义是“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比如“角度”“温度”“湿度”等就是这个用法。作为标准和单位,自然需要他人都遵守,所以引申出“制度、法度”的义项,比如贾谊《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和《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等。计量单位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又引申出“限度”的义项,比如贾谊《论积贮疏》中“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计量标准需要日常使用,所以又有了“常态”的义项,进而引申出“气度”,比如《史记·刺客列传》“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中,既可以译作“常态”,也可以译作“气度”。此外,还可以引申出计量词“次、回”等义项,比如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中“崔九堂前几度闻”,进而引申出“经历时间”的义项,比如“欢度春节”“度日如年”“度假村”等,这个义项要与表示过河的“渡”字区分开。
“度”另外一个原始义项是丈量长短,但世间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准确测量,所以便引申出“推测、估计”的义项。“除了《鸿门宴》,你们还能想到哪里有这种用法?”面对我的突然提问,学生想了想回答:“《史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应该也是相同的用法。”
学生的回答让我很高兴,他们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这时,一个学生又开始提问:“‘度’字上半部分的尺子,后来怎么就变样了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从形状来看,“度”的上半部分从尺子渐渐变成了“尺子(广)+墨斗(甘)”,这是一种揣测,但是也能从美术考古中看到端倪。我给学生出示了两幅图片:山东嘉祥县武梁祠东汉画像砖中,伏羲手中拿的是三角尺;新疆阿斯塔出土的唐代绢画中,伏羲手中拿的就变成了墨斗和折尺。
学生发出了一阵惊叹:“原来汉字与考古学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啊。”我趁热打铁地说:“不仅如此,要想明白汉字的来源,不仅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知识,还要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美术学……这既叫学无止境,也叫触类旁通啊。”(柴海军)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