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砖一瓦见文脉

发布时间:2023-09-19 作者:刘凯凯 付光华 来源:中国教师报

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砖为材料雕刻出各种形态的图案和造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了能够推陈出新,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让更多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之中,山东省昌邑市凤鸣学校积极探索,开设了砖雕课程。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学校将中国砖雕文化融入教学,将历史、艺术、美术等学科融入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程目标

1. 欣赏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湛作品,感受砖雕的审美特征,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2. 学习砖雕文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砖雕制作技能,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3. 掌握砖雕的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帮助学生在砖雕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内容

学校以砖雕文化的发展为蓝本,以太空泥为主要手工制作材料,把砖雕课程分为三部分内容:“砖雕·汉字”“砖雕·纹样”“砖雕·瓦当”。学校通过砖雕课程,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砖雕·汉字”课程。将汉字文化融入砖雕艺术,汉字的发展演变历史悠久,每个时期的文字研究方向都不一样,每个时期追求的审美意识也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从大篆字体开始练习,让学生在砖雕制作过程中体验大篆字体明显的线条化和整齐的字形结构等特点。学生揉搓的每根线条都很饱满,粗细均匀、质感丰富,不仅能学习相关的汉字知识,还能激发对砖雕文化的热爱,提高艺术素养、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砖雕·纹样”课程。图案纹样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砖雕纹样中,通过欣赏大量有代表意义的砖雕图案组合,比如梅花与喜鹊、月季与花瓶、松树和仙鹤、蝙蝠与石榴等,了解每个图案各自的吉祥寓意,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砖雕纹样,深入研究砖雕纹样的制作流程、辅助工具,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创作出精致细腻的作品,如何将身边的常见元素进行提炼、夸张、放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趣融合在一起。

“砖雕·瓦当”课程。瓦当原本是用来装饰美化和遮蔽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图案设计精美、字体行云流水,有云头纹、动物纹等,形状一般有圆形和半圆形等,学生在图案设计时主要采用拥有“四方之神”称号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神兽作为图样。相比于“汉字”和“纹样”两部分内容,瓦当制作在造型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首先要搓泥条确定瓦当是圆形还是半圆形,然后再刻画中间的图案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屋檐艺术,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瓦当这一传统艺术在中国古建筑中的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

课程实施

课程主要分为调查研究阶段、实施对标阶段、创新融合阶段,以学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观察砖雕并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材料,巧妙构思、精心制作。

调查研究阶段。学校在探寻特色课程之初,邀请专家对美术社团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开始探索如何学习昌邑本土的民间砖雕文化,进而拜访民间砖雕文化传承人,学习砖雕的历史和技法。经过不断讨论和研究,学校终于确定适合实际情况的特色课程——砖雕课程。

实施对标阶段。一是确定课程方向和学习内容。教师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利用雕刻刀在坯体上雕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纹样,在制作过程中刀法流畅多变、线条自然流畅,图案更是富有装饰性,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在此基础上,美术教师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每一节课的重点,努力匹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二是选用适当的材料。学校购买多种合适的砖雕材料,经过实践对比,最终使用经济实惠又便于操作的太空泥和纸盒盖,便于课程开展和学生操作。三是对标学习。学校骨干教师前往特色课程丰富的学校进行“对标学习”,回来后改进砖雕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尝试把各自的小作品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幅内容丰富的大作品。依据小学生现有的雕刻能力和审美意识,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进行创新,让学生的作品既能拥有现代元素又能体现传统之风。

创新融合阶段。为了拓展学生认知,学校尝试引导学生制作砖雕文创作品。目前的作品主要以“育人”为主题,希望进一步推动砖雕文化的传承、交流、推广。在学习过程中,学校充分挖掘砖雕文化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砖雕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程评价

学生在创作中,从纹样的临摹到作品内容的构思设计,再到创作材料的选择、创作方法的探寻,既要动脑思考、小组讨论,又要动手操作实践,各个环节都是艺术的创造和才能的施展,处处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砖雕课程的学习中,学校采用表现性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表现性评价。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平时上课的状态、记录学生在创作时的典型行为,关注学生在社团中的态度和心理变化,对学生的作品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还要求学生制作档案袋,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就某个作品或技法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相应的表现,并对最初的理解与结束时的理解进行比较,从而评估自己进步或改善的程度。

多主体评价。学校评价: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作品展评,为获得优秀作品等级的社团成员颁发荣誉证书。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从内容设计、空间层次、刀法技艺等方面进行书面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加深对自身强项和不足的认识,提高比较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家长评价:学校每月开展一次社团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对参展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能够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砖雕课程仍然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下一步学校会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对砖雕技艺内涵及文化特征的挖掘和呈现,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昌邑市凤鸣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