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五育行动

关注生命 回归自然 拥抱乡土

——河南省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劳动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23-09-26 作者:本报记者 马朝宏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这是劳动课还是美食课?”9月5日,河南省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蔡瑞昌的朋友圈发出了一组图片,身穿蓝色校服的学生正在摘毛豆——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晚餐。学生三五成群,或蹲或站,个个脸上漾着笑容。看到此情此景,蔡瑞昌不免有些“得意”地说:“基地的学生真幸福。”

他所说的“基地”,是指学校远在乡下的劳动实践基地——此时,正有900名学生在基地生活和学习,“毛豆课”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剪影。接下来,他们还要在这里持续劳动一个多月,其间要参与田园劳作,学习粮食加工、厨艺、日常家庭维修、户外生存等。

一所县域公办学校何以能拥有这样一个劳动基地?这得需要多少经费?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长垣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县域公办学校,在区域内声誉良好、“一位难求”,5000多名在校生让校园每个空间都“满满当当”。虽然,校园绿化面积大,学校开发了“开心植物园”课程,在占地近10亩的“桃李园”、学生寝室、餐厅等场所都开发了相关课程,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5000多名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

怎么办?蔡瑞昌的眼睛开始向外寻找,本市恼里镇南洋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这所民办学校毗邻黄河湿地,四周都是农田,附近有大型工厂,校园内有游泳馆,但是地远路遥,师资薄弱,生源缺乏。蔡瑞昌设想,如果两所学校的学生相互“置换”:南洋的学生来第一初中上学,可以享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模式、精细的教育管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南洋学校开发成劳动教育基地,第一初中学生分期分批过去劳动一段时间,岂不是双赢?

2015年,在长垣政府的牵线下,蔡瑞昌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两校互为基地学校,分批轮流进行置换学习。就这样,几乎是零投入,长垣第一初级中学就拥有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

在“田园课堂”春耕秋收

学校租借了南洋基地大门正对面的30亩农田作为“田园课堂”。在这片土地上,学生体验着春耕秋收的农耕生活。随着季节变换,学生要参与平整土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捉虫、收割等劳作,体验劳动的辛苦,也体验收获的愉悦。

5月,麦子半熟了,教师带学生采集一些青麦穗,回到学校操场上烧“燎麦”,烟熏火燎后的青麦真好吃,学生个个搞得满脸黑灰,但都忙得起劲、吃得开心。芒种那天,学校开了割麦动员会,学生人手一把镰刀抢收小麦。头顶骄阳灼人,学生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但是谁也不敢脱掉长袖长裤,虽然裹得严严实实,身上还是被麦芒扎得起了红疙瘩。许多学生说,这时想起那句俗话“针尖对麦芒”——恐怕只有割过麦子的人才会体会到麦芒确实锋利如针尖。

虽然已经过去近一年,学生张浩提起去年10月收玉米的事,当时的兴奋劲儿还记得非常清晰:“一开始,同学们觉得好玩,但真干起活来,才知道又脏又累——玉米长得很高,掰玉米时各种脏东西顺着脖子和袖子钻进衣服里。”于是,掰玉米“虎头蛇尾”地草草收场了。身为班长,张浩认为同学们的劳动质量不过关,地里还有不少没掰的玉米,浪费了很多。“如果我们是农民,估计再累再脏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那都是钱啊。”劳作带来的辛苦,让张浩想到了农民的不易,真是“粒粒皆辛苦”。他现在还在反思:应该让劳动成果与每个人的切实利益挂钩,这样大家才会更有责任心。

田园课堂不只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教师增长见识的好机会。初一教师张紫来到南洋学校一个月就认识了许多“草”:香附子、飞蓬、白车轴草、苦苣菜……她惊讶于野草里也有这么多学问和“宝贝”——随处可见的灰菜不但可以食用,还可以入药;原来萱草也叫忘忧草;原来灰绿藜是适应盐碱环境的先锋植物,富含蛋白质,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和人类食品添加剂……

具备生活和生存的技能

除了田园劳作,学生在基地还要学习一些日常生活技能。

长垣有“河南小温州”之称,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是全国著名的厨师之乡,豫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蔡瑞昌说,作为一个长垣人,不会烧几道豫菜名肴是说不过去的。学校请来厨师,教七年级学生学做一菜一汤,八年级学生学做两菜一汤,同时所有学生必须学会包饺子、蒸馒头、蒸米饭等日常厨艺。厨艺课不拘一格、就地取材,赶上秋天校园里山楂成熟的季节,学生还会自制冰糖葫芦。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马桶堵了的情况,学校因此开设了简单而实用的“马桶清洗疏通”项目。开设这个项目,蔡瑞昌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人有知识多少之分,但工作的性质无贵贱之分,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刷马桶脏,所以工作低级,我们要通过劳动课程让他们理解劳动者的辛苦。”基地还开设了小家电维修等项目,谈起这些项目的缘起,蔡瑞昌说:“家里灯不亮了、插线板坏了,不要都等着别人来弄,要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基地该开发什么课程,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结合现有资源不断开发。蔡瑞昌说,课程研发并不神秘,只要真正关注学生生命,处处留心,就会发现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来。

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但县城的孩子鲜有机会去动物园。南洋基地院子很大,四周是空旷的田野,特别适合养殖一些动物。于是,学校又有了“养殖”项目,孔雀、羊驼、矮脚驴等动物相继走进南洋基地。在基地西北角还有个池塘,水里游着各种鱼,岸上也栖息着不少禽类。学生在好奇心和爱心的驱使下,争当饲养员,自觉给动物打扫“房间”,为动物调配饲料,很快就熟悉、接纳、喜爱上了这些“新客”。

广义的劳动课程应该包括体育和生存训练。每个来南洋基地的学生都要必修游泳课程,“让学生在初中三年学会游泳”是学校对家长的承诺。学校外聘教练指导学生学习游泳,这既是一项生存技能,同时也能塑身健美。教师张娟40多岁了,在南洋基地一个多月的时间,也跟着学生学会了游泳,她感到格外开心——从未想过人到中年还能学会游泳,这也算是职业生涯的额外收获。

去年,基地增添了一个新项目“户外生存”,这个项目集国防、生活、体育、德育于一体,包括射击、翻越障碍、心脏复苏急救等。在心脏复苏急救教学现场,许多学生第一次听说“9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急救日’”,也第一次知道了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当听到教师说“关键时刻你可以拯救别人的生命”时,学生学习得格外认真,也许这一刻,年少的他们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

劳动基地地处乡村腹地,是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好平台。

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中学生的父辈和祖辈曾经生活过的乡村正在离他们远去,变得陌生和不可理解。了解乡村、理解乡土文化中的深厚历史和人文内涵,有助于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也有助于他们真正读懂中国。

前年开始,随着8套石磨的到来,南洋基地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课程”再添新篇——“推磨项目”。由此,从耕种到粮食加工再到食品制作,学生完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石磨是人类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磨坊里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小小磨盘看着好玩,但其实用起来是个重体力活,学生转几圈下来就汗流浃背了。推磨无法一个人完成,需要小组几人合作。粮食上磨前,要反复簸捡、淘洗、晾晒,上磨之后至少需要4人合力才能推动。

石磨不仅是重要的农具,也曾经是重要的“武器”。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区人民曾靠着推动石磨支援前线,某种意义上说石磨推动了中国历史,推出了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因此,通过小小的推磨课程,学生不仅能认识祖先的智慧、体验劳动的艰辛,更是了解革命历史的机会。

南洋基地就坐落在黄河边上,步行即可到达黄河湿地。每一批来到基地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一次“徒步黄河”研学旅行。学生亲近乡野、走访农家、参观工厂、捡拾垃圾、宣传环保,领略“母亲河”的久远历史和壮美文化。远离喧嚣的城市和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让学生的身心回归大自然,享受那份宁静和放松,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南洋劳动教育基地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欢迎,到基地上课成了大家盼望的事情,即便基地的教学条件一般大家也毫不介意。虽然学生劳动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少了,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降反升。家长普遍反映,孩子的身体更好了,动手能力更强了。蔡瑞昌更加坚定自己的认知和当年的选择,劳动教育蕴含着学生成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知识、技术、能力、品格、意志、情感……现有的文化课也几乎都能融合在劳动课程之中。

现在还有几件事盘旋在蔡瑞昌的脑中:养殖的动物品种还要增加一些;种植作物的品种也要更丰富一些;只要场地允许,还要再增加一些项目……为了提升课程内涵、优化组织形式,蔡瑞昌寻求高校的帮助,以期形成属于自己的劳动课程图谱,培养属于自己的更加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

对蔡瑞昌来说,把劳动教育做得更深入、更扎实,已经是他对教育本质追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像课堂教学变革一样重要。他说:“劳动是另外一个课堂,从某种角度看,也许是更重要的课堂。”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7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