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根植清流,积而成长

发布时间:2023-10-17 作者:陈华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读书是从家附近的村小开始的,读完四年级,全班同学一起转到了另一所完小。这所完小是流浪作家艾芜先生启蒙的地方,比先前的村小大,班级多,老师也多。

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姓胡,待人亲切,非常朴实。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没对我们发过火。

那时候,老师都是入户家访。胡老师只去过我家一次,却让母亲称赞至今。胡老师说话很随和,她夸我能干,还与母亲聊家常,这让一直对老师心存敬畏的母亲感到亲切温暖。

胡老师“好”,当然我们学生也感受得到。我喜欢读书,但家里条件不好,不能给我买“闲书”。胡老师知道后把她的书借给我看,还自掏腰包给我订了《红领巾》杂志。在她的引导下,我读了许多书,现在也很重视引导我的学生读书。

我的数学老师姓邬,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她不喜欢装扮自己,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教学上。她总是想方设法教我们用巧方法学数学。她给我们布置的数学作业不多,如果有人全答对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做错的题目,她总是轻言细语地讲解。

那时候,全校老师都在一个办公室。不管教我们的老师在不在,只要有事就会有老师帮忙。作为班级的班长、学校的大队长,我经常穿梭于老师的办公室,每个老师对我都很温柔客气,仿佛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完小读了两年后,我毕业了。虽然只有两年,但是老师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如沐春风的特质,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的一部分。

3年后,我考上了中师。从没怀疑毕业后去哪儿,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那里有我熟悉的人和我熟悉的味道。

中师毕业后,我回到了母校,如愿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班主任,与胡老师一样。

回到熟悉的地方,我没有感觉自己是新人,反而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要辜负老师的期待,要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老师。

入职初,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师傅,她是学校语文教研员,30多岁,富有激情,保有童心。她与学生很亲近,教学质量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耳濡目染下,内向拘谨、不善言辞的我逐渐变得爱说爱笑了,甚至同事调侃我“批评学生时眼睛都带着笑”。

师傅的学生工作做得好。学生犯错了,她不是大声呵斥一番,而是与学生坐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说问题,自己找原因。她就那么认真听着,偶尔插一句温柔的反问,学生便会语塞到面红耳赤。

师傅的语文也教得好。她不是就课文讲课文,而是借这篇课文讲与之相关的文章,相关的人和事,她动情时还会唱歌、跳舞……幽默风趣的课堂让我听得入迷。我想,她的学生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吧,要不然怎么下课就围住她不让离开呢?

师傅喜欢写作,文笔也不错,她写的论文经常获奖,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于是,我也拿起笔,写工作、写生活……

渐渐地,大家觉得我成了师傅的样子——一样爱说爱笑有童心、一样爱学生、一样爱写、一样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身上有所有母校教育人的影子,母校是我教育生命的开始,也是我成长的源泉。

由于工作需要,在母校执教12年后,我调离了。虽然离开了,但母校厚德载物、热爱学生、勤勉上进的特质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涵养着我的内心,支撑着我在新的学校继续如一条清流踏实进取,纯朴而澄澈……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繁江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8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