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悦读·话题

弱德之美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尤 静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对山东省青岛中学校长汪正贵之名如雷贯耳,直到3年前的一次活动中才见面。那次他做了《从价值自觉到机制创新》的报告,在波澜不惊的讲述中我一次次被打动,惊诧于他内心巨大的能量。报告中,他勇敢地剖析自己,大方呈现自己的教育遗憾。当他发出“我们真的为学生好吗”“难道我们这一代教育人就这样算了吗”的叩问时,我感受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与担当。

后来我与汪正贵成为微信好友,发现他节假日基本都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度过。我读过他两本著作,最近读了他的新作《学校的转向》。这本书保持了他的“文青风”,比如《将个别化进行到底》《人生如逆旅》《那些没有人告诉过你的事》《河流高不过它的源头》,不仅文章标题文艺,细读之内容也与当下教育的一些痛点、难点相契合。

在“知天命”的年龄,汪正贵曾奔赴北京市十一学校“闭关”学习,新作中他也分享了不少青岛中学和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案例,可观可摩,给人启发。我印象深刻的是《青岛中学行动纲要》中提出的十大信念,每一个字读来都令人热血澎湃: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是做教育,而不仅是办一所学校;我们深信只有拒绝平庸,才能完成使命……这些话语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和“别在翻领上的别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践行的准则。

青岛中学校长办公室门口贴着一张图表,内容是青岛中学2017年建校时入学的第一批学生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的年龄。看到这样的图示,我想每位教师都会有一种“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吧。如果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应该很难设计出这样一个时间表。

青岛中学的另一个做法也给我很大启发,那就是学生入学时学校与家长要共同签署一份家校协议。协议内容很详细,其目的是建立家校共同的教育价值观,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如何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真实挑战,青岛中学以家校协议为突破口,找准了家校共育的方向。

《学校的转向》不仅收录了作者在长期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还有作者的人生体验,质朴中蕴含着教育哲理,令人深思。作者借《一个馒头的诱惑》告诉我们教育的伦理意义,从《师忆》中探寻为师之道,用《遇见经典》指明我们扎根和前进的方向。在《教育之弱》一文中,作者反复述说“教育是弱的”,它不是万能的,不一定立竿见影,也许若干年后才会见效;它不是塑造和规训,而是发现、引导和唤醒。因此,它不能逞强,也不能用力过猛,更不应当功利。教育如水之弱,亦有弱德之美,“水之弱,其力也强,所谓滴水穿石,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教育之道,亦复如是”。

“转向”需要智慧和情怀。作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实现人生的转向,更扎根校园,精耕细作,带领学校一路向光而行。他举止间自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风范,却又如水般悄然站在时代的前沿,时时不忘对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循循善诱,引领着我们行而不辍。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未来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25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