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与美好生活

“土壤”修复计划

——一所乡村小学的家校合育突围行动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徐建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爸妈晚上要加班,回来时我都睡了”“不好意思,老师,我们都在外地,家里只有老人,不给手机怕联系不上”“徐老师,你给家长打电话也没用,他们都不管的”……4年前,我来到钟埭中心小学这所农村小学,看到的不仅是校园环境设施的简陋,更多是家长对教育的忽视。

学校面向家长做的家庭教育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新居民子女占比高达85%,家长的学历大多在高中及以下,孩子的共同居住人员关系复杂,家长普遍认为只要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可以了。

我常常在想,从学生个体成长的角度讲,我们重视学校教育而低估家庭教育,像每天都在拼命地为“树苗”修枝剪叶、捉虫除害,却忽视了给“土壤”施肥、翻土。于是,我们在学校开启了一项修复“土壤”的行动计划,通过赋能家庭教育,让家校合育成为一种常态。

“一切伟大的开始都源于思想。”激活家庭的教育潜力必定也要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开始。我们成立了家长读书会,开设家长课堂,分主题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面对家庭中出现的各种亲子矛盾、“双减”政策下的各种焦虑,我们组织青年教师策划系列推文;同时通过分层赋能提升家长的育儿技巧:一、二年级是孩子进入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以“亲子·共玩”带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四年级我们以“亲子·共读”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丰盈家长和学生的认知;五、六年级倡导“亲子·共学”,借助主题活动解决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悦纳自己,另一方面帮助家长认识青春期孩子,走进孩子内心,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激励孩子。

之前,我们策划了一项“家长进班助教”的活动,最初活动并不被看好——学校里不少教师觉得这是“城里人的把戏”,农村孩子的家长可能驾驭不了。当学校向全校家长发出志愿者招募令后,确实主动报名的人较少,不少家长担忧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但我们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家长会再次说明:“家长助教是由教师一对一指导并共同完成的,只要将自己平时擅长的知识或技能与孩子交流就可以了,时间上没有硬性要求……”诚挚的邀请终于得到了家长的回应:“老师,我比较喜欢种花,我能教孩子种花吗”“老师,我可以教他们包饺子”“老师,我们企业是生产饮料的,我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健康常识吗”……

活动当天,每个班级都有一名或几名“家长老师”,“高老师”和儿子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并尝试用针线缝制香包;“孙老师”带来了盆栽草莓,请孩子品尝草莓并讲解草莓的生长过程;“梁老师”喜欢无人机,他给一年级的孩子上了一节飞行启蒙课;“邱老师”则带领孩子在蛋糕上画画,大家一起品尝亲手制作的蛋糕。每节课都有独一无二的精彩,每节课都有双向奔赴的喜悦。面对电视台的采访镜头,家长的自信与从容更加证明了这个群体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校活动,家长都会像学生一样坐着听讲。现在我们让家长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学校与家庭之间应该是伙伴关系,是亲友关系,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共同的教育愿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我们通过一次次尝试改变,赋能家长,让儿童生长的这片“土壤”更有生机,更有营养。

(作者系浙江省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副校长、钟埭中心小学原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25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