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编后记

让甲骨文“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10-31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说到甲骨文,许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再到隶书、楷书,文字的演变承继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清代光绪年间,当金石学家王懿荣第一次从龙骨上发现文字图案,“甲骨文”的名字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过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一批学者的相继研究、考证,甲骨文化开枝散叶、蔚为壮观。然而,甲骨文距离我们毕竟太过悠远,难免给人以生僻、枯燥、难以触碰的印象,以至于甲骨文化又渐渐沦为“冷门学问”。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文字之都”安阳,弘扬甲骨文化当是应有之义。河南省安阳市中华园小学便承担起这份责任,开设甲骨文课程,打造甲骨文化特色学校,让学生在甲骨文化的世界自由翱翔。

小学生学习甲骨文,不会太过艰难了吗?我想不少人可能首先会提出这个质疑。中华园小学并不是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学习甲骨文,而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甲骨文游戏化、娱乐化、平民化。

“你的姓用甲骨文怎么写?试着在甲骨文百家姓墙上找一找。”一面用甲骨文装饰的百家姓墙成为学生的“打卡”点,他们一边寻找自己的姓氏,一边学习甲骨文的写法。与之类似的还有甲骨文生肖墙,学校利用甲骨文象形文字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认识与生肖相关的甲骨文。学习了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学校还让学生试着自己“创造”甲骨文——根据已有甲骨文的特点,学生化身“仓颉”开始造字,有些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对于这些有趣的创造,学校当然不会放过,将它们展现在甲骨文展板、甲骨文长廊中。学生走在校园就能看到自己和同学的甲骨文“作品”,对甲骨文的兴趣愈发浓厚,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甲骨文知识。

中国文字有音、形、义合一的特点,学习甲骨文能帮助学生厘清汉字的源头意义和发展脉络,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甲骨文的其他文化价值也被学校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立体而丰厚的课程资源。原本“坐不住”的书法课,现在却能见到学生认真临摹的样子,因为他们笔下是一个个有趣的甲骨文;拓印也不再是“苦差事”,谁不想自己复制一件数千年前的“文物”呢;体育场上,学生汗流浃背地做着操,动作却是模仿甲骨文的一笔一画……

“我的家乡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这里拥有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当学生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小导游的时候,对家乡的自豪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探访文字文化、殷商文化,真正“触摸”那些课堂中的知识记忆。

文字不只是文字,更是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蕴藏着先贤的智慧和文明。从认识到了解到触碰,学生对甲骨文的学习越发深入,对甲骨文的喜爱也越发深入,他们纷纷当起甲骨文的“代言人”,自发地宣讲甲骨文知识、推广甲骨文文化——这也正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学生全面系统地感受甲骨文化,感受自己对于甲骨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甲骨文特色学校应该怎样打造?中华园小学的答案是:让甲骨文活泼起来,让甲骨文丰富起来,让甲骨文深刻起来。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1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