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绽放“非遗”般的精彩

发布时间:2023-11-06 作者:杨 喃 来源:中国教师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结晶。面对不少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西安外事学院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借助学术讲座、特色书院、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和激发学生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传承非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非遗传承“动”起来,让在校学生“学”起来。

组织与众不同的“非遗讲座”

学校依托陕西民间剪纸艺术这一独具黄土高原特色的非遗文化,邀请当地著名剪纸艺人举办“非遗剪纸进校园”主题学术讲座,让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

在非遗讲座中,剪纸艺人以有趣的问题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接着逐一讲解“剪纸的起源”“剪纸的发展脉络”“剪纸的应用范围”等,然后凭借丰富的剪纸阅历、高超的剪纸造诣、多样的剪纸作品,灵活引导学生对剪纸艺术开展多维思考,号召师生共同参与、践行、传播剪纸艺术,促进陕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剪纸实践活动,在剪纸艺人的耐心指导下,动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许多学生虽是第一次接触剪纸艺术,但凭借自身的美术功底,高效流畅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剪纸作品,希望成为传统剪纸艺术的践行者、非遗文化传承的贡献者。

建设独具特色的“非遗书院”

如何让非遗文化进校园更加常态化、规范化,这是学校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学校以“特色书院+特色项目”相结合为着力点,让非遗传承有了抓手、有了底气。特色学院没有采用现代建筑风格,而是与我国古代房屋的建筑装修风格一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非遗文化的学习空间。学校利用书院开设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书法、古琴、围棋、国画、茶艺等多种类型,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琴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学校也致力于建设专业的古琴研习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平台,而且给学生提供弹古琴、学古琴的广阔空间。此外,围棋课程也是学校开展的重点课程之一,执教教师表示:“围棋规则虽然简单,但是变化无穷,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不少学生在学习围棋后也得到了心性方面的锻炼。”

着眼于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书法和绘画,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创作、展览,彰显了书画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

学校借助文化社团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的活动,拉近了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在学生选择社团活动时,学校不设范围、时长等硬性要求,最大限度遵从学生的意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内生动力。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带着对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参与到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社团活动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更能有所做、有所为、有所得,不少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会了中国古代歌曲、舞蹈等诸多技艺,为自己增添了不少“闪光点”。

随着非遗活动的热度持续上升,场地局限成了活动开展的一大障碍。于是,学校设立专门场地用于活动开展,既实现了学校资源的高效利用,又为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学校还将创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相融合,鼓励学生依托传统手工艺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尝试。在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给学生提供创业资源、项目支持,帮助学生完成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故事还在续写,学生在学习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也绽放出“非遗”一般的精彩。

(作者单位系西安外事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0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