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家校彩虹

聚焦“1234”,画好家校共育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3-11-14 作者:李红娃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家庭教育立法的背景下,学校该有怎样的担当,如何与家庭协同育人,是每一所学校亟待思考的问题。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雪松路小学在幸福教育的前提下,坚持目标一致原则、共同担责原则、理解包容原则,探索生成了“1234家校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为密切家校联系、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经验和范式。“1”是探索一个职业启蒙建设;“2”是构建两个家校互动机制:家长进校园、学校进家庭;“3”是构建三个体系:问题化解、家校沟通、服务联系;“4”是建立四个中心:家长学习中心、亲子发展中心、家校互通中心、家长助力中心;努力开辟家校育人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家校育人新格局。

探索一个职业启蒙建设

职业选择是人生重大抉择之一,职业启蒙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更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学校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日”,邀请家长和行业专业人士来校组织开展职业启蒙讲座,让学生对各类职业有初步的认识。每学期学校与家长合作开展“带孩子上一天班”职业体验活动,给予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机会,打开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想象之门。同时,让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构建两个家校互动机制

家校之间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双方缺乏信任基础是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互动机制,增强信任,进而提升家校双方合作共育意识。

家长进校园,齐心共成长。学校组织丰富的家长进校园系列活动。实施“两会一协商”与“四体验三参加”。即开好家长委员会议事会与学期家长会,实施重大决策家校协商,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四体验”指通过开展学校专题开放日活动,加强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让家长走进学校,体验校园文化;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课改动向,体验课堂氛围;让家长走进社团活动,体验学校育人氛围;让家长走进食堂,近距离感受食堂工作人员的规范操作及学校饮食情况,体验用餐环境。“三参加”指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入队仪式,参加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节日活动,参加毕业典礼,进而让家长参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学校进家庭,让爱看得见。组织开展“师爱进万家”家访活动,让教师走进家庭。了解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充分了解学生的居家表现、家庭教育环境、亲子关系及学生的心理动向,开展“点对点”家庭教育指导、协调亲子关系、帮助化解矛盾、讲解教育政策,力求在沟通中让家长对学校有信心,教师对学生有期待,学生对学校有向往。

完善三个家校服务体系

问题化解,实现合作致远。只要涉及家校合作,双方就难免出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矛盾。学校秉持“面对而非应对的态度、解决不只解释的行为”这一基本原则,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家长需求为驱动,始终以风险管控视角发现问题,以教育专业思维分析问题,以“疏通”和“引导”等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对于日常问题的及时反馈,学校通过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监事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学校法律顾问团等组织,以及家长投诉专线、校长信箱或者第三方申诉平台等,建立渠道畅通、信息对称、交流便捷、反馈高效、处理及时的家校问题申诉机制。对于家校协同共育的共性问题,学校则通过主题调研、家长访谈、专家诊断等方式聚焦实际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家校沟通,增进双向互动互信。家校沟通原则:以尊重、平等为前提;以协作、共促为原则;以发展、完善为方向。家校沟通模式:GROW模型,指导教师与学生或家长沟通时的正确做法。第一步Goal,讲目标:问家长的期望是什么。第二步Reality,讲现实:分析孩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潜力、需要哪些支持。第三步Options,讲选择:问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第四步Will,讲意愿:制订改进计划,明确学校、教师、家长的分工。家校沟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公开网、政策解读网、问题反馈网。还可以通过校长信箱、家访、随访、约访等方式实现家长与教师的精准沟通。

服务联系,合力共促成长。成立雪松路小学少年儿童成长同盟团,由教师、优秀家长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以及社区、公检法等部门热爱教育的优秀人员自愿集结组成“雪松暖心盟”志愿服务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服务支持,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向困难学生、困难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关心关怀。

建立四个家校互动中心

家长学习中心,转变家长教育理念。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增强家长培训的实效性,学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展专题宣讲、定期培训、集体研讨、个案咨询、心理辅导等教育活动,多次举行优秀家长经验分享活动。同时学校还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邀请相关机构根据学段对家长和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整体服务,大力提升对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学习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亲子发展中心,全程陪伴孩子成长。一是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交流阅读感悟,提升亲子阅读成效;二是重视家风传承教育。引导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家校携手育人合力;三是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技能。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双减”的意义,充分尊重孩子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四是丰富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家校互通中心,搭建双向交流快车道。完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架构及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管理职能,引导家委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根据校级家委会的工作职责和功能需要,学校设置了德育部、学业部、服务部、志愿部、研学部、生活部和督导部等相关部门。

家长助力中心,携手同心落实共育。整合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协同参与相应的学校文化建设和愿景规划,从而让双方能够凝聚统一的教育理念,获得高度的情感认同,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双减”背景之下,家校共育更为迫切,同时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各施所长,合作共育,从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的低层次,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雪松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15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