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公布中考体育考试评分标准,总体按照“达到良好即满分”的原则,科学调整原有项目标准,完善新增项目标准,确保学生只要认真参与体育锻炼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中考增加体育测试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以增强体质。体育纳入中考后,确实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时下,各中小学的体育课得到进一步加强,课时得到了保障,师资也基本上做到了应配尽配,操场上出现了更多奔跑的身影。这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实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可以说,体育纳入中考的正向引领意义不容低估。
不过,体育纳入中考后的应试影响也日益显现。虽然体育所占的中考分值并不高,但在“一分都不能输”的激烈应试竞争中,一些家长的应试主义心态日益加重。哪怕为了多提一分,一些家长不惜花钱让孩子参加校外体育培训,在增加经济成本的同时,也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孩子对体育的兴趣,还间接增加了不少抵触情绪。因此,一旦考试完毕,一些孩子就把体育弃之一旁,难以对体育锻炼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热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纳入中考似乎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而这也引起了教育者和考试组织者的反思。为了改变这种功利化取向,必须改进体育中考考试方式,使之回归理性轨道。因此,此次北京市体育中考“良好即满分”评分标准改革,就是对体育应试风的一种纠偏。
“良好即满分”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只要认真上体育课,平时注重体育锻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中考达到“良好”标准一般问题不大。评分标准改革后,体育中考就相当于一次平常的体育检测,淡化了甄别选拔的功能,变成了一种鞭策和提醒。这也恰恰吻合了体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动起来,而体育考试只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体育中考不是为了选拔运动员,只是学生强身健体的一种引领,这应该是体育中考的基本定位。“良好即满分”的评分标准调整,并非降低了对体育的要求,而是防止中考的过度应试化。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学校体育得到明显加强,体育教学也从重考核转向重体质、重训练和重过程,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尽享体育之乐。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强体行动实施方案,就是加强体育教学的生动例证。比如上海市提出保证小学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推动落实初高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深圳市也在近日开展检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高质高效开展。这些措施和做法正在引领体育不断走深、走细、走实。
当然,体育考试改革是一个动态提升、持续渐进的过程,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不管怎么改,都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克服应试化,从而保持设置体育考试的初心。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