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乌伯牛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沈阳市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智慧赋能,农村劳动教育共同体共建共享模式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与区内5所农村学校结成劳动教育共同体,以精品课程为核心,深挖地域资源,通过劳动教育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共同打造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推动共同体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共享,促进区域劳动教育的共同发展,让劳动教育更具生命力。
结合各校实际,打造精品校本课程。基于不同学校办学特色,共同体挖掘北方“鱼米之乡”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农业生产劳动为切入点,研发农业种植养殖为主体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家乡尚品——辽中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葫芦世界——葫芦的种植与葫芦画”“农耕研学——田间课堂体验”“劳动科技——智慧种植与科技创新”“身边劳模——乡村振兴中的先进典型”等精品校本课程,为各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差异化课程资源。乌伯牛九年一贯制学校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开发了“农耕科学新体验”校本课程,从“耕”之识、“耕”之研、“耕”之行、“耕”之味和“耕”之获5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粮食,并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等科学种植的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老观坨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科技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新技术体验活动,并开发出智慧农业校本课程。社团学生利用硬件平台、传感器、电动机、水泵等制作了自动浇花器,应用到日常种植活动中,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契合劳动内容,突出劳动教育本质。在劳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各校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老大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发了“认识、种植水果蔬菜”课程,以日常生产劳动为基础,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与制作、现代服务业等内容有机融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活动中。在系列化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寒富苹果、沙地地瓜、花生、马铃薯、大葱等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在劳动过程中衣物弄脏了要自己进行洗刷,劳动后要对劳动工具进行整理摆放;农作物丰收后,尝试晒萝卜干、腌渍酸菜等,并学习制作传统美食;对家乡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等。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探索“劳模进校园”新模式,通过劳模展示馆把辽中区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的各级劳模事迹以数字和展板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在校园就可以了解全国劳模胡玉玺、王硕等人为辽中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采取现场讲座、视频连线等形式让学生和劳模进行深入交流,倾听他们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家乡发展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励志故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研学体验等,习得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念,彰显劳动教育本质。
融合劳动资源,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共同体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融合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将各校开发的精品校本课程资源、优质教研资源和学生项目化学习资源在平台上发布,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层面的“教与学”资源。完善劳动教育资源的审核与评价制度,成立共同体专家指导团队,对各校研发的精品校本课程资源和学生项目化学习资源从内容适配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评估,对优质资源给予奖励,授予学校优质校本课程、优质课、优秀微课和优秀项目化学习方案等荣誉称号。
如潘家堡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劳动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研发了课程“葫芦世界”。学校成立“葫芦烙画”工作坊,利用自己种植的葫芦开展满族特色葫芦烙画,将满族特色服饰、用品、饮食、节日、装饰等民族元素融入葫芦画之中。同时在语文课中讲“非遗”,美术课中画“非遗”,音乐课中演“非遗”,将各种资源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为共同体学校提供典型的多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案例。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共同体通过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创新乡村劳动教育方式,丰富劳动实践教育内涵,凸显劳动教育本质,促进各校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高,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深度推进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乌伯牛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