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褚清源) 在一堂名为《读不完的大书》的语文课上,上海市金山区龙航小学教师方怡围绕单元主题“我与自然”探索五育融合新方式,通过开展课前设计实践活动“我的自然画册”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收集所见所闻,再回到课堂感受语言之美。这是日前在上海市金山区举行的第四届跨区域“五育融合”研讨会上“课程与教学专题”分论坛的课堂展示内容。
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金山区教育局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主题为“强国背景下‘五育融合’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变革”,与会专家围绕五育融合的理论认识进行了专题研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士强认为,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的高级形态,是实现高水平五育并举的重要手段,强调五育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点燃,呈现出多种样态、多种程度。
“五育融合不是对五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局部性的变革,而是事关学校整体育人品质的教育哲学变革,需要学校回归教育本质切实推进五育融合的真正落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建武认为,当前五育融合实践的突出误区在于没有处理好五育融合与“五育独立”之间的关系,导致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过于强调五育间的融合,忽视各育自身的内在融合;过于强调融合的形式维度,忽视融合的实质要求;过于强调融合的学科实践,忽视融合的教育生态整体建构。
对于五育融合探索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鞠玉翠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五育融合的意识和眼光,要做到“画龙点睛”,“龙”是指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睛”则是指教师在每节课借助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适当提升。
研讨会上,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顾宏伟分享了金山区推进五育融合的实践和探索。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上海市闵行区浦汇小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等学校分享了五育融合视角下的实践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变革,纵向进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横向进入课程、学习、教研、评价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变革的专题,与五育融合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助推五育融合研究和实践再上一个新台阶。”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说。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27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