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连续两年的微写作题目都有“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作文体裁“诗歌除外”的枷锁,让“心跳得那么快”的激情放飞火热的青春,唱响伟大的新时代。
诗是情,诗是志,诗是意趣;诗是思,诗是美,诗是创造。高考就是风向标,昭示着未来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素养导向下的审美创造。新课标中审美创造包括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其中审美能力主要指“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审美创造素养,又何谈培养学生素养。B老师教一年级的孩子写“字诗”,即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特征,将某个汉字演绎成儿童诗。比如儿童诗作家李德民的“串”字诗:“哎呦,这个字/多像一串冰糖葫芦/红红的/咬一口/又酸又甜/馋人的冰糖葫芦/把孩子的目光,牢牢地/粘住了/你看,一个男孩走出了好远/还在不停地回头。”比如一(2)班学生张弘亿写的“雨”字诗:“雨是个爱哭的孩子/一滴泪/两滴泪/三滴泪/四滴泪/哭起来像邻家的小弟弟/没完没了。”该班学生李思涵也写了“雨”字诗:“春夏秋冬一遍一遍/点/点/滴/滴/落进泥土里/万物生长。”
“如何既肯定孩子,又引导孩子把这首诗写得更有儿童诗的情趣呢?”我问。
B老师沉思良久:“可否引导孩子将‘落进泥土里’拟人化,比如‘投入泥土的怀抱’。”
“这个拟人不够新鲜。”我说。
一旁的几位老师立即火力支援,“滋润泥土的肌肤”“唤醒泥土的神经”“激发泥土的斗志”。
“不够儿童。”我评价后,把李思涵请到面前,“思涵,将‘雨’字的四点想象成‘点/点/滴/滴’,很形象很生动,但整首诗太写实,特别是后两句,不像在写诗,倒像在造句,诗意诗境就弱了。要让雨落进泥土落得有诗意,就得想想雨落进泥土里干什么?”
“让泥土给种子给植物多些营养,使它们疯长。”
“让泥土,还是和泥土一起?”
“一起。”
“‘和泥土一起给种子给植物多些营养,使它们疯长。’这句变成一句诗,你会怎么说?”
思涵想了想,说:“和泥土商量万物疯长的故事。”
“很漂亮的一句诗!”我冲思涵竖起大拇指,“将‘商量’换成‘密谋’或‘合谋’,会不会更有趣?”
思涵点点头,又嘀咕了一句:“夏天的雨可不会密谋或合谋。”
“你说得也对,那怎么改更有意思呢?”
小家伙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和泥土上演万物疯长的童话。”
“商量、密谋、合谋都表示万物还没疯长,而上演却是正在疯长,长得热热闹闹,‘童话’比‘故事’更具有儿童奇幻浪漫的想象,‘雨’和‘泥土’创造奇迹。思涵,你真了不起。你让我想到,这个‘疯长’的‘疯’换成‘丰富’的‘丰’,是不是更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雨’和‘泥土’创造了哪些不可能为可能呢,多么值得期待!”
“‘和泥土上演万物丰长的童话。’这句太好了,我喜欢!”思涵开心地说。
孩子满心欢喜地离开后,B老师说:“看来要想教孩子写儿童诗,首先要懂诗的特点,懂诗歌强烈的情感性、鲜明的形象性、凝练的概括性和流畅的音乐性,其次还要自己会写诗,才能从孩子的作品中发现诗意的生长点,并且这个生长点还要有儿童的情趣。我之前把儿童诗教学看简单了。”
“的确如此。”我给B老师点赞。儿童诗写作教学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但这里的美是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美,这需要教师要有童眼童心。这“返老还童”会让所有的见怪不怪、习以为常都变得新奇有趣,富有诗意。
后来,我给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讲起和思涵改诗的这个故事,并问如果是他们来改,会怎么改?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其中一个女孩说:“和泥土合写四季的诗行/那些嫩芽和花苞/可是它们创作的儿童诗。”
好一场诗雨,滴滴答答,至今一直在下……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10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