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努力登上属于自己的“三楼”

发布时间:2024-01-16 作者:本报记者 崔斌斌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创课进校园(第七站)活动中,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原教师纪现梅上了一堂公开课。

“大家叫我老纪就行。”一上课,纪现梅就向学生这样介绍自己。

文章是围绕球王贝利的故事展开的。

少年时代的贝利,一度偷偷抽烟。有一次,贝利和小伙伴抽烟时正巧远远看到父亲,他的脸都吓白了。回家后,父亲还是把贝利喊去,平静地说:“你踢球有几分天分,要是你抽烟喝酒,可能就踢不出理想的水平。”说着,父亲取出几张钞票:“你如果还想抽烟,最好抽你自己的烟。”回忆当初,贝利说:“父亲了解我的个性,要是他当时狠狠地揍我一顿,很可能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可能成为一个积习难改的烟鬼……”

    1

授课伊始,老纪并不是直接对文本展开剖析,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有学生回答,要关注中心思想;有学生回答,要读懂作者想表达什么;有学生回答,要弄清主题,老纪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总结:要读懂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文章主旨。

那么,如何弄清主旨?一个追问,老纪把思考往前推进一步。

有学生回答,要关注心理描写;有学生回答,要关注细节……老纪总结,就是要从具体的句段出发,由点到面,把主旨一点一点挖掘出来。

“那么,怎么挖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把文章读懂。”

    2

老纪首先示范,出示了自己的问题:从文中看出,贝利知道吸烟是不对的,那为什么还要吸?

问题一出,学生就进入了专注的思考状态。于是,答案一点一点出来。

“他对抽烟很好奇。”

“因为同伴都吸,这对他产生了影响。”

“他抽的时候没有被发现,所以抱有侥幸心理,也有窃喜的成分。”

三个学生陆续答道。

“三个人回答了同一个问题,这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老纪问。

“好奇和窃喜是个人的主观原因,同伴影响是环境原因,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总结。

与学生的回答异曲同工,老纪在PPT上出示了自己的答案:“一是好奇;二是其他小伙伴吸,自己不吸,显得没面子;三是享受长大的感觉。”她同时总结:“我发现,青少年时代朋友之间彼此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选择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非常重要。”

“这个回答又有什么特点?”老纪问道。

“前面的回答比较浅显,后面的回答进行了升华总结。”学生答道。

“思考问题就是这样,如果能提出问题你的思考是在一楼的话,通过阅读或联系自我经验回答问题,你的思考就到了二楼,在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发现问题背后的实质,这时候你的思考就到了三楼,也就是传说中的深度思考。”就这样,老纪把清晰的思考路径给到了学生。

    3

“哪一步最难?”老纪又问。学生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是第二步,也有人认为是第一步。老纪都给予肯定,因为每个学生的说法都是有根据的。

老纪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爱因斯坦的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更难。为什么难?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用心思考进而发现反常或者矛盾的。借着这一观点,老纪给学生提出一项任务: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于是,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老师带着学生练习。

“父亲让贝利吸烟,贝利为什么反而不吸了?”

“明明吸烟是不好的,父亲为什么说他可以吸烟,但不要跟人家要?”

精彩问题迭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展露无遗。

循着前一环节的思考路径,老纪一路引导,学生半独立地完成了一个自己的思考。

    4

“现在,两人一组,每组完成一个三步的深度思考。”老纪说。

很明显,课堂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练习。

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在认真阅读、思考,偶有窃窃私语,那是他们在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

大约5分钟,思考的分享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才真正见证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你的思考在几楼?”分享中,老纪不时追问。学生借着脚手架,上了一楼又一楼。

就这样,学生从了解思维方法,到集体运用,再到独立运用,每个人都登上了自己的“三楼”。

    5

最后,老纪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一堂课在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总结中落幕。

课后,有参会者问:“为什么这样上?”老纪答:“思考其实也是要‘教’的,而关键的一步就是先从提问出发,一步一步来,一楼一楼上。”

《中国教师报》2024年01月17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