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提问的“应为”与“善为”

发布时间:2024-03-26 作者:范诗明 来源:中国教师报

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和《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教学中都有单元语文要素“提问策略”的教学。然而,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课后,两位青年教师疑惑不解,明明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不会提问呢?

观察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现象: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一问到底”;课堂中关于提问的语言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向谁提问,在何种情境下提问,如何提问,学生不是特别清楚,课堂上常见的是学生浅层次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提问的意义是什么?提问的主体是学生还是老师?如何教会学生提问?应成为当下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提问策略教学的“应为”。何谓“应为”?简言之,是关于提问策略相关知识的补充。即除了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课文内容、课文写法及得到启示三个角度提问,学会分类筛选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深度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等提问策略外,还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关于提问的其他相关知识。包括:问题的类型有哪些?怎样表述问题?在何种情境下提问?

学生如何提问,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怎样表述这个问题。因学生个体差异、文本类型、阅读取向的制约和影响,关于问题的类型及层次水平,专家有不同的解读,大体呈现两个层次:一是浅层次问题——文本明示或能轻易从文中找寻到答案。如“是谁”“何时何地”“为什么”这类问题的解答一般不需要高阶思维的参与。二是深层次问题。这类问题的解答一定是建立在文本理解基础上的,需要调动读者高阶思维能力参与。深层次问题提问词是“为什么”“可以……吗?”“如果……会怎样?”回答则用“我想”或者“也许”“可能”带有推测的句式来回答。

怎样表述这个问题,其关注的是用什么提问词和关键词句清晰准确地表述问题。好的问题应该指向明确、意义清楚。

例如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中,有学生提问:小女孩后来怎样了?(从课文整体角度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表述让别人明白你的问题?学生交流后,提问:文中那个身体虚弱的小女孩后来怎样了?为什么?有学生提问:文中第二粒豌豆认为自己了不起,真的吗?(从课文整体角度提问)学生思考后,提问:文中究竟是哪粒豆了不起,为什么?在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中,有学生提问:飞行的秘密是什么?(从课文内容角度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后,提问:文中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在何种情境下提问?应贯穿于阅读全过程。对话始于读者的自觉提问,并贯穿读者的阅读全过程。

阅读前的提问,旨在提示作者阅读时要关注什么。比如教师结合文本的标题引导学生质疑,提出引导性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可以提出:这五粒豆有怎样的经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自有着怎样的想法和秘密?围绕《夜间飞行的秘密》课题可以提问:谁夜间飞行?蝙蝠或飞机夜间飞行有什么秘密?

阅读过程中的提问:则是向文本作者及读者自身提问,“……怎么样”是阅读理解中典型的提问。与读者自己对话,伴随阅读全过程,典型的提问形式是“这让我想起了什么”“我明白了吗”。

阅读后,读者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篇文章?我明白这个文本或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了吗?我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文中,生病的小女孩身体康复与第五粒豌豆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哪粒豌豆了不起?为什么?

阅读前提问,激发阅读兴趣;阅读中提问,理解文本主旨;阅读后提问,则是拓展提升。

只有教师补充提问策略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提问夯实基础,主动搭建提问策略的学习支架,才是提问策略教学的“应为”。

提问策略教学的“善为”。所谓“善为”,简言之,教学环节简洁,教学内容有张力,教师高效地教学生学,应包含:精准定标,精心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分享学习成果及自我反思完善等。

(一)精准定标。关于提问策略的培养,教师应精准理解课程标准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年段要求,体悟编者关于提问策略学习的精心编排,明了单元每篇课文、课后习题及交流平台关于提问策略学习的精准定标,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精心创设相关语文实践活动,落实相应的提问策略教学目标,杜绝提问虚化、弱化或泛化,避免学完课文学生关于提问的学习收获仍是茫然一片。

(二)精心开展“问题清单”的“梳理与探究”系列学习活动。

1. 预习课文后的个人问题清单①的交流——敢问。

教师设置“个人问题清单①”,旨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环节自读自思,一方面真实了解学生个体的思维现状,如“备注”栏是提示学生关注提问的角度,“解决情况”栏则是引导学生尝试解决自己的提问。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及时检索提取相关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

2. 梳理与探究——学会“提问”。教师适时出示课后习题二: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提示明确提问的角度不同,有的问题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问,有的问题针对全文提问。

同时,对照个人问题清单①,学生尝试分类,了解提问的角度,完善自己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中,发现问题清单①大多数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的部分提出的,可能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标点等。而针对全文的提问,则是指向文本语言表达和给予学生生活指导方面的启示,如“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小结提问方法,知道“该怎样做”。

3. 再读课文,尝试提问——善问。教师要求再读课文,再次安排填写个人问题清单②,梳理小组问题清单②及全班问题清单②的学习活动。课堂上再读课文,尝试学习活动,及时迁移,强化学生刚学习的提问方法。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要充分扎实,保证学生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边提问。比如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师针对课文部分或整体的角度提问。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明白,针对课文部分的提问,可以从关键词、特殊句式、特殊标点符号或文本中矛盾点、疑惑点、空白处等提问;针对课文整体的提问,可以从课文的深层含义及对学生的生活启示或语言经验积累等提问。

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问题清单②与全班问题清单②的梳理提问方法,读写结合,准确表述问题,由“会问”到“善问”。

(三)搭建学生学习跳台,突破难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引导学生扩大提问范围。教师要明白两篇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做好前后巧妙衔接,形成内在逻辑关系结构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做到文本的二次开发利用。比如学完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尝试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文内容、写法及启示”三个角度各提出两个问题。

学生针对“课文写法”和“生活启示”这两个提问角度的学习感到有点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范本的使用价值。

比如《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引导学生关于课文写法的提问有:第三自然段为什么用疑问句的方式来表达?文章开头为什么写飞机夜航?文章怎样介绍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生活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受到动物启发的?作者为什么写《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文章?

学生学会从“课文写法”及“生活启示”两个方面提问,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文本给予学生的语言学习或生活的启示。教师学会提出并筛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由提出浅层问题到提出深层思考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时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27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