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近年来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生源急剧减少,办学规模大幅度萎缩,逐步沦为“空壳”学校、“麻雀”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选择到大规模学校或城市学校任教,一些乡村学校已经无法满足儿童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此,乡村小规模学校大多都合并到镇域中心学校,有的就近被城市学校兼并。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是优化重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上好学”的客观要求。然而,“窗户打开苍蝇也会进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不是万事大吉的工程,盲目撤并会导致“后遗症”。比如,部分学生上学路程变远,产生上下学交通、用餐等安全问题,新校班额过大引发新的“上学难”“上学贵”,闲置校舍也容易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以及其他资产管理等问题。至此,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撤还是留,不能跟着感觉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盘考量。相关部门要在反复调研、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统筹实施,找到留与撤的“最大公约数”,避免村小撤并沦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乡村小规模学校该不该撤、撤后并到哪里,还要征询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建议,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在撤并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对于人口稀少、偏僻、交通不便等不适合撤并的乡村学校不能“赶鸭子上架”,应合理保留或设置一定的缓冲期。对于撤并后的新校选址和建设也要兼顾交通、地形等因素,找到合并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与此同时,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合作,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及配套设施的供给,还要为没有住宿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保障,确保孩子“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撤并还应防止“次生伤害”,对撤并后的闲置校舍等教育资源要合理利用,保证作为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比如通过开办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图书馆、学生实践基地等举措,让其成为乡村孩子课外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以及精神家园。
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的目的是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和乡村发展。撤并只是迈出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从长远看,乡村教育健康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学校撤并这根“救命稻草”,而要加快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打破城乡教育发展的“二元结构”壁垒,填平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之沟。实践中,不妨以县域为单位,优化重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质师资和教学硬件设施,确保撤并后质量稳步提升。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振兴的支持力度,着力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向心力,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并扎根乡村。
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要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乡村儿童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从而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画出城乡教育优质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渴口中心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