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研究始于2017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基于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滞后课标的具体问题和小学生数学学习“认识与探究”“理解与解释”“描述与交流”的可视化探索而展开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
教学案是确立“让学生经历学习”价值追求的有效工具。它从问题、任务和评价三方面建构,强调问题的驱动性、任务的活动化和评价的进阶感。使用教学案教学,学生会带着问题成为“在思考”的学习者,学生会投身活动成为“在行动”的学习者,学生会客观评价成为“在觉醒”的学习者。经历这样的学习,学生就是“站在课堂中央”的学习主人,学的历程就能从学生应有的权利变成“专利”,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愿景方能成为现实。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标的要求,是教学案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案每个环节都要回答“要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会”“学到了什么程度”等问题。
基于教学案的教学,过程强调落实,结果追求进阶,将依据知识逻辑设计的教学、遵循学习逻辑设计的活动、探索成长规律形成的评价融为一体,从“学”到“学会”再到“会学”不断进阶。
教学案教学理解学习者的差异,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能力水平设计“宽进严出”的教学,学生能学时,教师引导;学习困难时,教师指导;学有成效时,教师激励。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现同一目标下的全员达标、各自进阶。
教学案教学是学生“在学、真学、是否学会”的基础,它将引发思考的驱动问题、完成任务的行为印迹和学习结果的客观评价“留痕”,使得我“正在学习”、我们“真诚交流”、大家“已经学会”看得见、讲得明、评得准。汇集问题、任务、评价三要素的教学案适用于小学数学“讲授与探究”“练习与复习”“综合与实践”等不同课型,具有共通性,是“于探究中主动建构、于互动中主动建构、于思辨中主动建构”的课时教学应用工具,也为“单元教学案”研究提供了路径。
7年的探索之旅,参与教师的教材解读、学情把握、目标定位、活动设计、方法运用、评价手段等诸多能力得以提升。
回望7年研究历程,以下几点值得总结:缩小与课标精神的差距,是改革教学的需要;研究中,遇到困惑、迷茫和瓶颈是常态;主动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可以让研究者少走弯路;坚持置身其中的沉浸式研究,才有望发现突破点与创生点;理念转化成有用的工具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价值才得以体现。
教学案是追求学生经历学习历程、追求学生思维进阶看得见、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师教学设计工具和学生学习工具。愿这份带着理念、有实践意义、有发展空间的成果,能为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所认识并借鉴。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