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康丽) “给番茄打叶子,番茄才会长得更好。”在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一位身穿校服的孩子边走边摘番茄底叶,兴奋不已。4月30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昌平区第三实验小学(简称“昌平实验三小”)、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承办的“五育并举·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举办。
活动把“劳动课”搬到了温室大棚,来自昌平实验三小、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200余名学生不仅参观了“南果北种”展示温室、番茄示范种植温室等现代农业科技场所,还上了《探索水果奥秘——农产品健康检测实践》《农耕实践体验课——西红柿打叶子》《农业害虫防治课——番茄潜叶蛾诱捕器的制作》等课程,学习了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和生物防治知识,参与了为柠檬测果糖、为番茄秧苗打叶、为番茄挂潜叶蛾诱捕器等实践活动。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培养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观念。
这样的课不是偶尔为之。记者了解到,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昌平实验三小的劳动教育基地,近年来园校通力配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示范园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吴蕊介绍,园区建成以来已接待中小学生20多万人次。下一步,园区将开发适合全年龄层次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改变人们对农业的认知,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农业科学素养。
“我最喜欢的就是校外的农业实践课,在这里我可以亲近自然,学到种植技术,了解一些植物在生活中的用途。”活动中,昌平实验三小学生高艾分享起自己用薰衣草制作香袋的经验。
“我们不仅要在校内构建劳动教育场景,还要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构建‘+工业’‘+农业’‘+社区’‘+社会实践’的劳动教育新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内化,丰富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认同。”昌平实验三小校长赵红良表示。
而这也正是昌平区近年来推进“职普融通、实践推动、创新发展”的劳动教育实施特色的体现。“在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推动‘五育融合、学科融入、协同融汇’的劳动教育实施思路的同时,接下来劳动课程建设要破题出新,坚持协同共育。”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丽梅说。
如何破题出新?赵红良告诉记者,昌平实验三小专门立项了《小学职业启蒙式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让劳动教育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助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启蒙式综合课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素养要求,提升了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昌平实验三小教师伍洁介绍说,课题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农业园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现代农民职业角色;生存岛活动案例让学生体验各类社会职业角色;“我爱不完美自我”心理健康课例帮助学生了解、悦纳和发展自我;“我的职业榜样”主题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根据兴趣思考并寻找自己最爱的职业以及榜样。
活动中,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欣围绕如何建设具有昌平特色的高质量劳动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了建议,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标组核心成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劳动教研室主任孟献军就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大家一致认为,劳动教育需要系统、科学、综合开展;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科价值和育人主线,让劳动课上起来“有劳有教”。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