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近日下达1582亿元资金,比上年增加23亿元,引导和支持地方进一步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下达资金着力在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农村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补助力度、支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三方面使用。
不管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提高农村学校校舍单位面积补助测算标准并适当提高高寒高海拔等地区测算标准角度,还是从支持地方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快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角度,财政资金助力义务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关切和民生温度都释放得及时且到位。
对教育发展而言,财政投入是判断国家支持力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当下,对义务教育保障性经费投入仍提高标准、加大额度,该举措将有效提升基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也是满足人们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的及时回应。但义务教育保障性经费的保障力度和助力效果,关键还要看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益。如何让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花到刀刃上”,需要各方合力而为。
一要保障资金分配与使用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实现科学投入与精准助力发展相结合、齐到位。1582亿元投入是支持义务教育发展提质的“大手笔”举措,但面对中小学校分布分散、数量众多、师生群体庞大的事实,如果采取平均或普惠性原则,巨额资金可能面临平均摊薄效应和“撒花椒面式”分配使用,难以实现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初衷和愿景。特别是当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正面临人口出生峰值下降、学龄人口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偏远薄弱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撤并等复杂现实,教育保障性资金投入更应立足实际,紧扣学龄人口变化环境下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的“大盘子”,审慎投入和实施建设维修加固项目。而保证义务教育保障性资金投入效益,就不能忽略农村偏远地区面临的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撤并的现实,也不能忽略因为人口峰值变化部分学校可能面临“空心化”的现实,更不能忽略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向城镇集中以及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发展重点,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因布局调整而导致“这边建那边撤”的资源浪费现象发生。
二要在三项投资重点得到有效落实基础上,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落实,这也是凸显义务教育民生兜底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基于优质均衡这个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和重点,紧紧围绕集团化办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薄弱学校改造升级等事关优质均衡的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投放和实施力度。一方面,要从保基本办学运转角度,强化维修加固、抗震减灾、安全防范等方面办学条件的改造改善;另一方面,要从扩优提质和优质均衡的角度,深入开展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同时,积极围绕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和提高覆盖率这个重点,紧扣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信息技术覆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标升级实现智慧教育资源的覆盖和高效利用,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要注重绩效监管。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性经费投入项目公开论证、实施过程和成效公开阳光、实施成效专项绩效审计等监督监管机制,让每一分教育保障经费的投入去向、投入成效成为一本“明白账”。在公开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保障师生和家长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义务教育财政保障资金在阳光下运转发力,也是保障财政投入助力义务教育公平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之举,是对教育民生关切的务实回应。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禹州市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9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