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书人书事

幽默施教 感念于心

发布时间:2024-05-28 作者:林泳欣 来源:中国教师报

初入杏坛,我满怀期待接手人生中的第一个班级。还记得第一天与新生见面,望着那一张张阳光可爱的面容,我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但是,开学没多久,班上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解决不完的问题和日复一日的琐事,我一度陷入了职业倦怠。

陈锡老师是我的搭班同事,他已经任教20多年,我发现他每天都神采飞扬地走向教室,上完课后回到办公室也总是显得非常满足开心。我决定一探究竟,向班上学生打听陈老师课堂上的奥秘。学生说陈老师的课很幽默,怎么听都不困倦。这样的答案一下子吸引了我,于是我向陈老师申请听课,陈老师爽快答应了。那天,我坐在教室后面,看见陈老师神采奕奕地走向讲台,讲课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还时常用幽默话语逗趣学生,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陈老师的课堂精彩且充满活力,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我向陈老师讨教幽默的秘诀,没想到陈老师把他的著作——《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送给了我,并跟我分享幽默施教的许多故事和经验。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宽广的胸怀才是幽默施教的源泉。我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像陈老师那样成为一位具有幽默感、让学生更喜欢的老师。接下来,我认真研读陈老师的著作,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起来。

课堂上的幽默感,能把知识变“活”。在讲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时,我问学生怎样翻译这句话。几个爱热闹的孩子故意说,这句话就是“不可以学习”的意思。听见这些回应,我没有生气,而是调侃道:“先辈想鼓励你们学习,你们还说不可以学习,荀子知道了都要摇头。”之后,我又在黑板上写:Never too old to learn,告诉学生这是我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这时,又有学生说:“语文老师还会英语啊?”我笑着回答:“是啊,英语不好,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学生哈哈大笑,记住了“学不可以已”的意思和道理。这是我在陈老师书上学到的以调侃应对调侃的幽默工具,我想让学生通过《劝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想通过幽默施教的方式让学生爱上语文。

管理上的幽默感,能把班规变“活”。刚接手新班时,我很苦恼,常常因为学生违纪违规而在班上大声训话,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在陈老师的书中发现了许多化用诗词、词语的好方法,这些恰恰是语文教师借鉴的妙招。于是,一次我因班上晚自修吵闹而调座位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为了避免大家形成‘熟人社会’,我每两个星期调一次座位,大家能打成一片是好事,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晚自修‘打成一片’就不对了。”此时,有学生说:“老师,你要把我们变成‘法理社会’吗?”我回答:“有法理才能形成‘礼俗’。”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晚自修安静下来。“熟人社会”“法理社会”“礼俗”均出自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刚好那段时间讲了这些概念,我就借这些概念重申晚自修的纪律问题,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激励学生的幽默感,能把心灵鸡汤变“活”。为了让学生考好高中生涯的第一场测试,我给他们带来了好运书签和励志糖果。派发后,我让学生把“好运”收藏起来。但有些学生抽到糖果后立刻吃掉了,然后调侃说自己没拿到。我笑着说:“你们已经把好运吃到肚子里了,考试难不倒你们。”师生会心一笑。

陈锡老师说:“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充满欢声笑语。”确实,教师有了幽默感,教室常伴欢声笑语,久而久之学生也有了幽默感。幽默感让我们的教育多了一分快乐,少了一分倦怠;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苛刻,温暖心田,如沐春风。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9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