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厅近日答复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姜海英代表《关于加大“校服新政”实施力度的建议》称,拟在每个市(州)选一个县(市、区)作为校服价格放开试点,先试先行,迈出了全省中小学校服价格全面放开的第一步。
近年来,中小学的校服费用和数量问题屡受关注。校服是学校的标志,也是青春活力的象征。但各地有关购买校服的争议不断,主要围绕价格、质量和安全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一些学校表面上让学生“自愿购买”,实际上是强制购买;另一方面是没有让学生和家长参与,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此外,还存在校服招标、采购没有做到公开透明,教育管理及监察部门缺乏严格监管等问题。比如广东东莞某学校发布的新生入学须知提到,学生需要缴纳4000多元校服费,含春夏秋冬装、礼服装、运动装等30余件。校服应该以简洁、大方、实用为主,加上学生正在长身体,今年能穿的校服明年不一定还能穿。如果学生定制的校服尺寸太大,穿在身上不但不舒服,也不好看。因此,学校没必要让学生花高价定做校服,更没必要做多套校服,只要满足学生日常替换即可。再比如,此前媒体报道江苏邳州一学校冬季校服不抗寒,拆开发现里面仅有一层薄膜……种种问题都在提醒我们,校服问题不容忽视。
此次吉林省教育厅拟在每个市(州)选一个县(市、区)作为校服价格放开试点,先试先行。但放开价格试点,不等于随意放开价格,而是让更多的校服生产企业参与进来,在质量和价格上进行竞争,把价格降到更低,质量提得更高,让校服采购经得起各方的检验,防止校服采购中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进校园的校服优质、合体、美观、舒适。
校服价格放开当谨慎作为,必须让市场监管与学校、校服供应企业共商共谋,对校服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譬如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公示制度,借助公示牌、公示栏等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减免政策、投诉电话、举报信箱等及时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收费的透明度。另外,学校采购校服价格是否合理不应由学校说了算,应该由纪检、教育、工商等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学生和家长代表共同对校服采购的程序、议价过程、服装质量等进行充分评估论证。
人大代表《关于加大“校服新政”实施力度的建议》只是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好不好,关键看实施过程是否符合社会各界的期待。教育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规范中小学校服选用采购工作,着力解决校服选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变相强制购买、价格偏高、款式品类过多、变动频繁、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严格遵循“服务教育、规范管理、学生自愿、市场运作”原则,确保学生穿上既价廉物美又舒适安全的校服。规范明确后,学生穿得放心,家长也不再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也可以防止有人在采购过程中钻空子、捞好处,在最大限度减少浪费的同时,避免为了校服的价格和质量等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让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全学习。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