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参加表演,我也可以不看你们的节目!”
随着一声咆哮,一个男生从教室里冲出来,差点撞到我身上。看着他怒气冲冲的背影,我忍不住推开了这间教室的门。见我进来,学生七嘴八舌地给我讲刚才发生的事情。原来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大家商量元旦联欢节目,这个叫小臻的男孩儿不仅扬言自己不出节目,还阴阳怪气地说:“整这些有啥用,元旦有啥好庆祝的,凭什么我就得表演节目?”几个学生干部气不过和他理论起来。小臻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才撂下“狠话”,夺门而出。
听班主任介绍,小臻性格有些怪,尤其是爱说一些令人扫兴的话。两周前,同学们在进行头脑风暴,想设计一个别开生面的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时,他突然喊了一句:“搞这些有用吗?开个主题班会坏人就变好了?就没有校园欺凌了?”看到他突然情绪激动,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班主任多次和他谈话,劝他说话时注意一些分寸,他却声称自己说的都是心里话,他不想做虚伪的人。我问班主任:“与孩子父母聊过吗?他上初中时也这样吗?”班主任说,家长反映以前不这样,但现在他周末经常不回家,家长也不太了解情况。我不由地产生疑问:中职生最在意交朋友,他如此说话行事,不怕引起同学反感?他离家不算远,为什么经常周末不回家?
周日的下午,我到学校处理一些事情。远远地发现,有个男生坐在我办公室门口的地上玩手机,我知道他是在蹭“教育处”的无线网。走近一看,咦,居然是小臻。难得的好机会,我得跟他聊聊。
我灵机一动。“小臻啊,一会儿我这里要来几位客人,你愿不愿意帮老师去买些矿泉水过来?”他先是惊讶地抬起头,然后很高兴地收起了手机,接过钱,一溜烟跑走了。很快他就搬来了一箱水。我说:“哇,好快呀。幸好有你,否则我可搬不动这一箱水。”他高兴地笑了。问我:“老师,您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是不是我做了坏事在教育处挂上号了?”“除了你,我还知道好多同学的名字呢。你做过坏事吗?快讲给我听听。”他一边笑着一边挠头。我说:“我很喜欢你的名字,寓意很美好,一看就知道父母起名字很是用心。”他脱口而出:“我不喜欢,既不喜欢这个名字,也不喜欢我父母。”看了我一会儿问:“老师,我能和您聊聊吗?”当然,如我所愿。
原来,他的父母开着一间小加工厂,平时很忙。家里还有一个小他6岁的妹妹,几年前得了白血病。他很心疼家人,所以假期里每天去厂子上班,回家后给全家做饭、照顾妹妹。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父母都从来没有表扬过他,还不停地指责挑剔,比如干活慢了、做饭咸了等,有时还因为小事打他。说着说着,他便开始不停地流泪。我问他:“心里很委屈吧?跟家长说过吗?”他说:“没有,不知道怎么说,说了也没用。”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他讲到自己小学因为口吃被嘲笑,初中又遭遇校园欺凌。班主任说,大家闹着玩呢,别太小气了。父母说,怎么同学不欺负别人单欺负你呢?你要反思自己。从此,遇到问题他再也不求助了。他说:“上了中专,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了,所以经常说一些刺激别人的话,就想表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我不怕了,我敢怼同学了!”他知道同学不喜欢自己,也知道班主任一直很包容他。想报答班主任的帮助又不知道怎么做……说着说着,他就开始从流泪到啜泣再到号啕大哭,听着让人难受。好在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说:“说了这么多,感觉心里轻松多了。”
在确定他想感谢班主任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时候,我问他,“你愿意听我的建议吗?”“愿意”。“那可以试试这样说:老师,从入学到现在,我总在大家最高兴的时候说一些扫兴的话,我非常抱歉。我知道老师一直在帮我,也非常感谢老师从没嫌弃过我,我想报答您,但不知道怎么做。以后,如果有我能帮忙的事,您就直接告诉我,我愿意为老师和同学多做一些事情。”
他听完高兴地说:“我知道怎么说啦,谢谢老师!”片刻之后,他说:“老师,我帮您把垃圾倒了吧。”我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晚上,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中都是他的哭诉和流满眼泪的脸。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同学谈起校园欺凌他会突然激动,为什么他喜欢在大家高兴的时候泼冷水。一切举动都让人不舒服,但一切举动又那么情有可原。这次谈话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父母的沟通模式和教养方式不改变,亲子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那么他和他人的沟通就一定还会出现问题。
第二天,我约了他的家长。当我告诉他们孩子内心的痛苦时,孩子妈妈一边流泪一边感谢。从她的眼泪中,我看出了心疼与自责。后来,我又多次通过电话引导家长要多看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要学习使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家长的改变令小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告诉我,妈妈变了,他的心情好多了。心情好了,内心冲突减少了,他和同学相处慢慢和谐起来,学习热情也逐渐提高了。后来,他升入一所高职院校,但依然经常通过QQ同我联系,向我讲述大学生活,提醒我要多多注意休息。
我惊喜地发现,曾经那个“煞风景”的男孩儿长大了!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石家庄电子信息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