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化人以“语” 育人以“文”

发布时间:2024-06-25 作者:王 锦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语文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语文学科思政教育,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提升语文学科育人实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深挖教材为枢纽。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思政元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是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深入钻研挖掘课文中的思政资源,将课文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比如,在讲授《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利用雨来身上的红色基因载体,通过阅读、理解、思辨、表达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挖掘和体会小英雄雨来身上涌现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坚强不屈等品质。此外,我还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让学生理解雨来成为小英雄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雨来满腔爱国热情的外化,从而帮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四年级的小学生与12岁的雨来年纪差不多,用好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学生就能与小英雄心灵与共、惺惺相惜,教师教学也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让立德树人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立足课堂为旨归。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生成长,针对不同的单元学习任务、不同的人文主题、不同的文本特征等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角度变得更加多元化,思维层次获得更加丰富的拓展。教师还可依托情境任务的设计,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不露痕迹地巧妙融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人物品质和思想内涵,从而在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学科育人任务。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升国旗》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旗手的服饰、表情、动作等,知道升国旗是庄重的仪式;播放奥运健儿夺冠后升国旗、奏国歌的画面,强化学生对国旗含义的理解;出示实物国旗,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拉近学生与国旗的距离,再次唤起学生对国旗的热爱。我还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抓住“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这句话,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最终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实践活动为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学科独有的表达和交际功能使语文具有无限延伸的可能。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内,还应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辩论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整本书阅读、假期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比如,清明前夕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八路军办事处红色研学之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八路军办事处”的光辉岁月真实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目睹了革命先辈当时工作、生活的环境,了解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一件件展品、一幕幕场景唤醒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次课外实践、一次情感熏陶,让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也让思政教育在学生心灵生根。

教师素质是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丰厚的政治理论水平,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言传身教,才能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起到引领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和政治理论的强灌硬输,而是需要语文教师心中有思政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创新方法,寻找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语文学科融入思政教育是诗意的相遇,是语文课堂与学生终身发展的接壤。作为一门传承人类思想智慧的人文学科,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需要每一名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发掘和深化思政元素,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系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乌拉泊村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