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浩) 教育工作是否常被误解为一种“半专业”领域?教师是否常被视为非专业人员?尽管这两个问题尚未完全形成统一认识,但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教师这一“非完全实现专业性的职业”(佐藤学语)提升到专业人员的高标准上来。
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的专业性?日前,在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揭牌仪式暨中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堪萨斯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海蒂·霍尔曼表示,真正的教育专业性应是多维度的融合,既要采纳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框架,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严谨,同时也需要拥抱“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个体成长与情感联结。
“理想的教师应能在实用主义与批判思维之间取得平衡,有效引导未来的教育者理解和驾驭这一内在张力,正是教师教育者的核心职责之一。”海蒂·霍尔曼说。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看来,海蒂·霍尔曼的观点与我国在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秉持的“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一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当天的会议中,邓猛以“优质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为题介绍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揭示了围绕“正面的专业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能、深厚的专业知识、有效的支持获取能力”构建的四维教师素养架构。
“要实现优质融合教育师资的全面发展,需要着力培育高度专业化的特殊教育领军人物、精通融合教育实践的专门人才以及普及融合教育通识教育的广泛师资。”邓猛说。
当前,我国正迈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强教必先强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围绕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我国正加大力度出台各项举措。
以科学教师培养为例,随着《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密集出台,科学教师这一群体广受关注,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院长、浙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晓表示,新时代对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包括卓越的科学实践能力,活跃的科学思维,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数字素养。围绕这些新要求,浙江省正在创新卓越科学师范生培养方式,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科学教师,以适应时代所需。
与此同时,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补上“乡村教师发展”这块短板也是重要一环。
“加强山区县教师队伍建设,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就浙江山区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展开交流。在调研中,林一钢发现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浙江省山区县优质师源相对欠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有限,同时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如何提升这一群体素养?“我们建议省市县同向发力、多措并举,做强教师队伍‘蓄水池’; 及时科学评估政策举措,铺好教师成长‘提升路’;科学统筹协调管理教师队伍,用好教师编制‘指挥棒’;总结推广成功建设经验,搭建教师发展‘大舞台’,真正赋能山区教师快速发展。”林一钢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26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