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 “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特等奖、安徽省大学生科普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凭借信息科技的自身优势,抢抓“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努力打造课程化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式创新创业训练、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三个课堂”,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课堂:课程化创新创业教育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滁州学院为加速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年轻的二级学院。依托信息学科优势,创新创业教育却独树一帜,走在全校前列。首先是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将课程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帮助新生巩固专业思想,把握发展前沿,明确努力目标,认清就业方向,增强学习动力。为了提高站位,增强教学效果,他们不仅安排院长、副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授课,还邀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孟庆岩、江苏大学教授朱娜、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张志勇等校外专家和台湾程曦信息集团总经理张荣贵、UMLChina首席专家潘加宇等企业IT工程师为学生授课,起到了较好效果。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思维,把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云计算”“大数据”战略融入专业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设“双创”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为学生设立了10个“双创”学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集中备课、分专题上课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在学校聘请的创业导师队伍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近10名教师入选,成为受聘创业导师最多的二级学院之一。
强化实践教学。IT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为此学院大力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验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开设校企合作班、卓越工程师班,将课程设计、学年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融入项目实训。“技鼎软件班”开办3年来,已培训学员90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解决了南京技鼎软件有限公司的人才难题。目前,南京技鼎公司过半员工都来自“技鼎班”。
加强SYB培训。SYB培训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为创业者开设的培训项目,主要教授如何创业,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如何计划资金预算,20世纪90年代经由国家人社部门引入我国。为了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学院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SYB培训,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熟悉创业的各个流程,以便创业学子获取国家政策照顾最优化。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陈亚飞经过SYB培训后,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持和激励下,留在滁州创业注册了公司,专门经营计算机软硬件的研发与销售、安全防范系统的安装与服务,公司发展顺利。
第二课堂:活动式创新创业训练
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此,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倡导全员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在此基础上遴选优秀学生加入导师的项目团队。
“普及型”创新创业训练。依托大学生创客协会、计算机学会、网页设计协会等3个专业型学生社团,常年开展创客沙龙、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各类普及性创新创业活动,让有想法、有创意、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开展活动训练,进行头脑风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院的赵国柱、马良等一批青年教师自愿担任学生的创客导师,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创客“指点迷津”。在导师的指导和校、院的支持下,创客协会打造的“滁州创客空间”成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活动场所和亮点之一,受到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现场考评专家的高度评价。
“项目型”创新创业训练。学院在企业的支持下设立了“双创”基金,自行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大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开发、组织管理、团结协作能力。3年来,获批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9项,毕业生李道志主持的《基于物联网的爬山猪生长监测与猪肉溯源系统研究》项目相继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和“挑战杯”安徽省赛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竞赛型”创新创业训练。学院专门设立了学科竞赛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日常事务,通过搭建“学院—校—省—国家”四级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是习近平主席访美时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吸引了中美青年的广泛深度参与。朱泽州等学生组成的EviMarker团队凭借作品“高速激光雕刻机”一举夺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成为唯一一个获得英特尔投资中国天使基金10万元特别奖励的团队。像朱泽州这样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还有很多,近3年有11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51项。
第三课堂: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
有了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了平时的创新创业训练,积攒下来的便是“一颗不安分的内心”爆发出的创新创业能量。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因势利导,强化模拟性实操,推动学生在生产一线“干中学”。
强化工程实训。学院紧扣毕业实习环节,强化工程实训,提升学生工程能力,通过考察洽谈,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合肥等地建立了30多家实训就业基地,实现了毕业生百分之百集中实习,近1/3的学生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训。在学校信息中心、物联网中心设置了50个学生开发员岗位,面向全院学生公开招聘。为每一个学生开发员提供工作台,安排工作任务,让他们在校期间就接受社会企业的模拟实训。物联网工程中心学生开发员李彪在校期间跟随导师赵生慧从事智能家居与健康照护项目开发,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毕业后进入同样将智能家居与健康照护作为主营业务的南京爱普雷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两个月后晋升为公司技术总监。
鼓励创业孵化。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均兼任创业导师,他们与学生联系最紧、距离最近,学生有什么样的想法也都愿意在第一时间与辅导员分享。辅导员吴豹说:“国家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但绝不是倡导学生都去开公司创业,读书求知学本领仍是其主要职责。”他总是耐心开导那些一有想法就直奔“创业”主题的学生,要冷静思考、周密分析、科学判断、慎重抉择,“有创业想法是好的,学创业本领更重要”。尽管如此,对于那些有明确创业愿望、有技术项目、有可行性论证的学生,教师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申报创业孵化项目,系统地学习创办和管理中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实战技能。两年来,他们有13个项目入驻市、校创业孵化基地,入驻滁州市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数居全校第一,有些学生的创业项目还成功入驻了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扶持初创企业。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每届毕业典礼上,院长寄语时几乎都要说同样一句话:“母校是你们永远的依靠!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遇到困难,希望你们第一时间都能想到母校。”毕业生谨记嘱托,工作后遇到技术难题,都会主动联系母校的导师“请求支援”。创业学生初创起始阶段一般都非常艰难,学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设备、场地等条件保障,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度过企业初创期,提高初创企业存活率,帮助新企业健康成长。周新国自大一下学期就跟随智慧消防与公共安全实验室主任王涛做项目,3年来的项目实践撑起了他的创业梦想。毕业后,他注册了滁州新德音软件有限公司。然而,注册公司容易经营公司难,项目从哪儿来,资金从哪儿来……诸多困难压向刚刚创业不久的周新国。这时,王涛从自己与滁州市消防支队合作开展的横向项目中切块支持周新国公司的运转。在导师的支持下,新德音公司迅速开发并上线了安徽省首套“高层建筑消防综合安全治理系统”,并在滁州市成功普查了2033栋高层建筑,建立了“一楼一册”整治工作电子台账,系统接入到滁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可为高层建筑火灾出警导航提供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近3年有28个项目创业成功,成为法人公司进入市场搏击;正常就业的毕业生薪资也较高,1/3以上的毕业生起薪超过1万元;有1人被评为安徽省“创新之星”,1人提名首届“学校十大创新之星”,1人荣膺首届“学校五大创业之星”。
谈及未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赵生慧信心满满:“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课堂’将继续坚持相融相通,着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IT人才。”
(作者单位系滁州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