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作业量不但减少了,还不用带回家;校内活动丰富了,还能找到兴趣特长——

从江苏如皋看“双减”三年成效

本报记者 孙和保

发布时间:2024-07-09 来源:中国教师报

放暑假了,但江苏省如皋市李渔小学四年级学生佘茂祺还时不时想着学校,因为那里有随时可以开展活动的笠翁书院、半亩戏园、李小鱼农场等,“这是一所让人充满期待的学校”。

作业不用带回家,也不用参加校外学科辅导,晚上8点半就能早早休息,校内活动丰富了……这是佘茂祺的校园生活。难以想象,3年前他奔走在各种学科校外辅导班,疲惫不堪。

这样的改变源于3年前一项国家政策的重磅出台。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就学生作业管理、学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监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江苏省南通市是9个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南通的下设县级市,如皋3年前也开启了新的探索。

不把作业带回家

每天下午放学后,佘茂祺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把当天的作业写完,回家后便可以自主安排一些活动,如读书、做家务、体育锻炼等。

如今看似常态化的事情,3年前却掀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在推进“双减”之初,如皋市就提出不把作业带回家的要求,“没有作业怎么知道学得怎么样呢”“太极端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

敢于提出不把作业带回家的要求,如皋教育人是有底气的,早在1995年南通市就提出了作业“四精四必”的设计要求,如皋也一直在大胆探索。

教育人有底气并不代表家长有信心,只有把这份底气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决心、教师的用心,最终实现减量不减质,才能让家长彻底放心。

在长江镇郭园初级中学,在课后服务时间内无论作业是否完成,都要统一收齐放到年级备课室的作业柜里。记者在备课室翻阅八年级的语文作业,发现学生小海的作业没有完成,小海告诉记者:“语文是我的薄弱学科,一些作业最后的题目经常完不成,但我一直在努力追赶。”

“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家长不疾不徐默默支持,作业没有打破家校和亲子的和谐关系,这是‘双减’的效果之一。”郭园初级中学校长张飞说,“放在作业柜的作业年级组教师会集中批阅,在批阅中遇到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让作业批阅成为集体教研的过程。”

小海没有完成的题目,教师在上课时会集中讲解,个性问题还会重点关注。

如皋市实验初中则鼓励教师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网批”“手阅”“智批改”,借助大数据的诊断、分析、归因功能,建立学科、个人错题库。学生寒暑假作业就是把平时课堂上的“错题”进行归类,真正做到因才、因需施教。

不把作业带回家,焦虑的是家长,压力却留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为深入推进作业改革,如皋市教研室开展全市“作业管理大讨论”,出台了《如皋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实施策略》,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到校离校、家校沟通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策略。经过不断推进、完善、优化的循环,家长欣喜地看到作业量少了,但孩子成绩不降反升,焦虑被支持取代了。

“如何让作业发挥育人功能,而不是成为学生成长不能承受之重,这是学校进行作业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郭其龙说,“老百姓还是看出路,质量上来了他们就会支持,老百姓支持的事情我们就要不遗余力做好做实。”

当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后,回家做什么呢?这也是“双减”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李渔小学制定了学生家庭亲子成长手册,分年级制定学生习惯养成目标、家务劳动一览表、体质健康标准和阅读书目,要求放学后开展每晚家务十分钟、阅读半小时、健身一刻钟,并认真做好记录;安定小学除了分年级做好实践类作业,还开展了家校“彩虹桥”项目,架起家校、校内外沟通的桥梁。

“‘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课业负担少了,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分享、运动,参与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中,拓展视野、磨炼意志。”如皋市实验初中八年级(3)班家长肖萍说,“如皋推进‘双减’很‘巴实’(务实)。”

课堂是关键

教育发展得越好,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关注和期待就越高,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的关系牵动着如皋家长的心。

作业量少了,就要向课堂要质量,这是如皋教育人的共识。其实早在2014年,如皋区域整体推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做法就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03年建校的白蒲小学在践行“活动单导学”基础上,打造“30+2+8”的课堂模式,即在常规课堂中加入2分钟课中操,用8分钟进行课堂检测反馈,30分钟用于师生互动教学。“百年老校丰厚的积淀为‘双减’落地提供了优渥的土壤,教师明白只有课堂效益高起来,学生生命质量才能高起来。”校长魏小荣说。

如皋市实验初中从2007年建校推行“自助式”课堂教学改革到2019年提出“六学”高品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因流淌在学校发展的“骨骼”里。“推进‘双减’3年来,教师的研究精神更足了,学校因不再只关注生硬的分数而变得更生动起来。”校长裴友军对未来信心满满。

李渔小学刚成立4年,但校长郭剑波通过打造融入戏剧教育元素的“立美课堂”,即运用场景、角色、故事等戏剧元素和定格、独白、角色扮演等戏剧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角色中体验、在合作中创造。

当学校有了自己的行动,如何把课堂改革向纵深推进,如皋市教育局提出了集体备课的思路,每所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定时、定点、定人的集体备课,针对课堂教学设计、作业开发、课后反馈等集智集力。

安定小学每学期初制定集体备课安排表,做到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每节课授课的共性问题、统一作业、统一单元练习、统一评价标准。“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校长黄年忠说。

在如皋市实验初中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上,“为什么课备得很好,学生反映不好?为什么课讲得很好,学生仍然不会?”数学备课组长孙瑜华提出了自己的追问。“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一定要备能力清单和学生活动,不能只站在自己理解的立场备问题和答案,一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能力点通过怎样的教和学活动设计训练到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最重要的内容。”

家长发现,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活动中,孩子变得更自信、更有活力,心里也更踏实了。

乡村学校因为师资、资源等限制,课堂质量和效益与城市学校有些许差距,为此如皋市教研室在“活动单导学”1.0版基础上,组织全市骨干教师编制了3—6年级学生用活动单(2.0版),促进质量的优质均衡。

“课堂教学的升级势必带动备课模式的改变,教师从原来研究‘如何设计’向如今‘理解设计’‘完善设计’转化。”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师资培训科科长洪荟春说,“集体备课通过‘必做’‘选做’等方式,既能保证不同层次学校得到发展,又能保障‘双减’的有效落地”。

3年来如皋中考成绩优异,以全域均衡、全阶优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而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郭其龙说,“要借助‘双减’契机,该规范的规范、该治理的治理、该补差的补差,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形成标准和样本,让‘双减’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看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双减”的落地,把原本推向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生留在了学校,可留在学校干什么?如何让“佘茂祺们”有更多选择、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双减”推进之初家长的关注点,也是如皋教育人需要给出解决方案的焦点。

“双减”政策出台后,如皋市把全市57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当家长没得选的时候,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做好后续服务,家校、社会矛盾就可能激化,这也倒逼学校开始更多元的探索。

“‘双减’要‘减’掉学生作业和课外负担,但也要‘加’课堂效益、‘乘’核心素养、‘除’家长烦恼。”李渔小学教师胡晶晶说,“学生不只是属于课堂,还属于蓝天白云,属于大自然。”

为此,李渔小学挖掘校内外资源,在课后服务中开设普及课程、个性课程和教材课程,全校1438名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参与到46项活动中。因为邻近奥体中心,学校每天安排一个班在课后服务时间去奥体中心学游泳,游泳成了孩子的必修课程。

“‘双减’的深度推进,倒逼学校和教师思考好教育是什么样?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追问,学校更要放开手脚大胆探索。”白蒲镇教管中心校长李虎说,“作为中心校管辖的白蒲小学,1995年就成为科技特色学校,2006年开始构建书香校园,2011年成为花样跳绳特色校,这些积淀为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筑牢了基础。”

与此同时,如皋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整合资源构建区域内外协同的科学教育资源体系,教育、科技等四部门联合推进“大科学教育”共建行动,定期邀请院士专家、省科普大篷车等进校园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巡回展演,持续优化科学教育资源供给。此外,建立中小学校机器人、模型拼搭、模型操作、电子百拼、电脑编程、创意发明6大科技社团联盟,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成果展示平台。

“把学生留在学校,会不会失去成长的个性化?教育不能成为托底工程,还要针对学生发展设计多种路径。”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丁红林组建由退休和退二线的名校长、名师组成的专家库,2—3人一组全覆盖进入学校对落实“双减”进行督导,“要让学校从被动执行政策到为学生成长考量的自觉行动。”

在如皋市实验初中的学生体质监测中,全校学生完成引体向上的平均数是零点几个,裴友军就在操场一隅开辟了一个安装有200个单杠的“单杠园”,让学生有时间就去“吊一吊”,目前引体向上完成的平均数已接近2个。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年级组办公室外面的墙上都有一个“英雄榜”,每周一、周三数学教师会结合学习重点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试题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揭榜挂帅”。

“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学生成长没有小事。”裴友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双减”重构了学生的一日生活,如皋市实验初中从简单的时间与内容的排列向“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设计转变,努力打造校园有歌声、操场有汗水、教师有关心、脸上有笑容、每天有进步的“五有”校园。

看到遍地开花的课程选择,家长越发轻松起来。为让家长心甘情愿把孩子留在校园,如皋市还根据城乡学校不同特点,开发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活动课程,升级建设市青少年宫,遴选非学科类“白名单”机构30余家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率、师生参与率、在校作业完成率均达100%。

学生留在学校了,也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可教师在校的时间延长了,为此如皋市在教师流动、生活关爱上给予教师更多的照顾,比如为了方便照顾就读高中的子女日常起居,教师可以申请到子女就读学校或高中所在地其他乡镇学校入职。

一些学校也积极行动起来,李渔小学实行“早上弹性到校制度”;如皋市实验初中考虑到教师下班晚家里没人做饭的实际,教师可以在线点餐,学校食堂按照成本价收取费用,解决教师现实难题。

“当教师能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和成长的希望时,就会淡化苦和累。”郭其龙说,“在如皋,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教师,即使没有‘双减’、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他们依然坚守、热爱自己的岗位,这是如皋高效推进‘双减’的动力,也是教育的‘如皋精神’。”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10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