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前身为抗战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1939年10月创办的战地托儿所,2010年5月17日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学校立足“沂蒙精神”,通过“养正”课程体系,广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传承落地生根。
构建红色课堂,实现红色资源的“项目化”运用。学校结合地域特色编写《红色沂蒙记忆系列教育读本:沂蒙母亲》等8个系列读本,其中《沂蒙母亲读本》讲述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等典型人物故事;开展跨学科、跨年级的项目学习,涵盖语文、数学、科学等7门学科,通过师生实地参观、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心得体会、分享感悟收获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具体而生动。
打造红色社团,实现红色资源的“活动式”转化。学校成立红色教育办公室,设立“中国梦”红色小讲解员、红岩画社、红星足球俱乐部、红领巾文学社等12个红色社团,用歌声、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举行红色运动会,设立独轮车支前、红嫂救伤员、炸碉堡、巧儿担架队等特色比赛项目,让学生深切体会战争年代的艰苦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建设校内红色教育主题教室,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组织“中国梦”红色小讲解员走出校门,到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游客义务讲解,颇受好评。
开展红色研学,实现红色资源的“实践化”探索。学校构建“了解家乡历史、参观家乡红色遗址、了解身边的革命故事”三个系列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沂蒙红嫂纪念馆、鲁中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校外基地学习,走访模范人物,开展“我是红色接班人”“做一个了不起的沂蒙人”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文化。
组建红色联盟,实现红色资源的“共享式”赋能。学校先后与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沂南双语实验学校、临沂市玉龙湾小学结对建立红色传承手拉手学校,并联合县域周边学校组建红色教育联盟,定期组织召开红色教育专题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会,分析研判红色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交流分享成功案例,推广学校红色教育的经验和成果。
在红色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10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