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现课堂改革样本·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五维融创课堂”

40年,一所中学的课改进化

发布时间:2024-07-09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简称“一三四中学”),有一本内部编印的名为《学会学习》的册子,主要收录的是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它通常包含“学习习惯、学科学习、难点突破和学法指导”四个部分,其中“学法指导”是来自教师的总结。这本册子是学校养成教育系列成果之一,被称为一三四中学的“课程罗盘”。

“与学生学会学科知识相比,他们更需要学会如何学习,因为学习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学校党委书记傅巍川说。于是,在一三四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通常会埋伏两条线,一条是学习学科知识的目标线,一条是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线。

“改变课堂不是目的,改善学习才是”

“求索课”作为学习方法交流课,在一三四中学每月进行一次。课堂上学生先各自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再进行交流,旨在用好方法引领学生学习。

孟凡诺是2023届学生。她很喜欢地理。她总结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用好地图。她说,在地理学习中要做到“左图右书”,因为地理学科的很多重要知识都“藏”于地图中。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地图呢?孟凡诺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因为地图就是知识的骨架和脉络,掌握了地图就能从中发现规律。二是掌握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这样才不会漏掉细节,读图时通常要经过“获取信息、分析地图、说明原理”三个步骤。三是善于动脑,能提出问题,要知道学习的区域在什么地方,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所学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会带来什么影响。四是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会使你心“灵”,还会使你手“巧”。

孟凡诺的这一方法曾经在“求索课”上分享过,整理后被收录进《学会学习》一书。无独有偶,2022届学生王益松总结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他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向同学推荐了“康奈尔笔记法”,并强调记笔记不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不要贪多,记录要点是灵魂,还要尽可能保持笔记本的整洁,字迹工整,适当使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

“改变课堂不是目的,改善学习才是目的。”这是近年来一三四中学教师在课堂变革过程中凝聚的共识。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一场包括“学会学习”在内的“五维融创课堂”改革正在一三四中学悄然展开。

“五维融创课堂”关注“真实学习、整体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反思学习”五个维度。如果说“求索课”是“学会学习”的载体,那么下面的课堂片段则是重视“反思学习”的体现。

在一堂由学生全程主持的大单元议论文思辨能力探究课上,围绕“选择与坚守”这一辩题,九年级八班的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学习。

课后学生王誉顺的总结陈词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他说:“以前我觉得议论文特别难写,毫无头绪,但是通过课前老师布置的前置任务,我在给课文画思维导图,梳理作者论证思路的过程中,明白了论述的过程可以层层递进,也可以是‘总—分—总’的结构,还可以先驳再立。”学生齐健君感慨颇多,“原来阅读、表达与写作是三位一体的。”他说,“我以前觉得阅读和写作是各自独立的板块,辩论赛后的‘落笔生花’环节让我真正感悟到读说写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节课我们在阅读中学习,在辩论中实践,在写作中生成,在整体学习中实现了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在于“学”而不是“教”,所以教学改革必然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创新,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一三四中学的课堂改革越走越深。

“五维”观照学生“学”,“融创”支持教师“教”

“五维融创课堂”是一三四中学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成果。如果说“五维”重在观照学生的“学”,那么“融创”则是为了支持教师的“教”。

按照傅巍川的解释,所谓“融”,一是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深度结合,以及教师间知识与智慧的共享和融合。二是强调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系。三是指在教师团队中鼓励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以集体的力量解决教学难题。所谓“创”,强调在教师智慧集群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探索和创新,包括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学校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策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度学习。在傅巍川看来,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只有教师研得深刻,才能教得适切,只有教师的教发生变化,学生的学才能有效发生。”从大学一毕业就在一三四中学工作的傅巍川,更清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到哪里去”。

2023年12月8日下午,一三四中学举行教师智慧集群阶段研磨会。在这次会上,数学教师梁子洲立足教研组学科建设,阐述了“六位一体”数学课程式;语文教师施晓端分享了“议论文提升思辨五步法”经验;教师郭彦君分享了以课标为依据、以项目化为形式、以微电影为媒介,探索“亲情主题教学与微电影整合”项目化学习的经验。一共7位教师分享了个性智慧和集群智慧成果。会议最后,傅巍川向全体教师发出了“征集教学智慧成果”的邀约。他说,各学科教师要协同起来,敢于继续重构学习场景,重建学科范式,以教师集群智慧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今年开学前,学校从征集的成果中评出10个学科课程群、60个集群智慧和268个个性教学智慧。

学科集群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既关乎学科内部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深度整合,也涉及不同学科间智慧的交叉融合。校长张晶侠介绍说,不同学科间的智慧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学科教学团队合作,共同规划和实施教学活动,共享教学资源,协同解决教学中的跨学科问题。二是促进学生跨学科视角的形成,鼓励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他们对综合知识的探索兴趣。三是跨学科主题设计,在教学中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主题,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融合。

“五维融创课堂”体现了基本模式、个性智慧、集群智慧三者的融合创新。“要激发教师内生力,将教师的隐性智慧显性化、零散智慧体系化、个性智慧集群化,特别是新课标更强调整体性、情境性以及大单元、项目化、主题式等,教师个体很难完成,所以更需要团队合作,形成学科组的集群智慧。”傅巍川说。

“教与学的天平”要适时调整

“有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吃完香蕉再吃枣会觉得恶心,但吃法不同,程度也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香蕉和枣切成大小相等的块状,并配成不同比例试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感受。这是化学教学中真实学习的一个案例。

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正高级教师蔡蓉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整体印象,通常会借助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化学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蔡蓉是学校化学学科教研组长。她以“了解常识、获取经验、理论建构、实践应用”为流程,提出了“慢化学”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间关系的构建,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进阶的过程。

与蔡蓉一样,政治教师孙雪也走上了个性化教学之路。她探索的“议题式”教学策略以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任务为指向,结合课程内容与相关资料、时政热点,设置统领整节课的议题和分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学习。语文教师孙伟则提出了“追求课堂有引领,点拨有要点,合作有实效,思维有路径,固化有习惯,练习有类型,实现常态课堂简单、平实、厚重”的教学主张,让学生“爱听会听、爱读会读、爱想会想、爱说会说、爱写会写”。在孙伟看来,“会”是基础,“爱”是发展,不会不爱,会而生爱。

一三四中学的不少教师都积极探索“教”与“学”关系的有效心法。这得益于近年来学校“模式后个性化教学”的推进。在过去学校整体构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开始渐渐显现。学校教研团队专门梳理过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比如教学模式在微观教学层面的适应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教师自由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教师教学探究主动性弱化;过多关注适应模式之“形”,忽视教学思想精髓之“神”;优秀教师个性化教学主张难以展现和共享等新问题。

为了在教学中将教师的个性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推出了“模式后个性化教学”举措。傅巍川说,伴随着“模式后个性化教学”的推进,一线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细节,聚焦关键节点,让教学变得更为精细、周密。

于是,学校开始着力促进“一师一品、名师多品、多师一品”等多种形式的个性教学智慧,通过整体激发、过程辅助、凝练指导、搭台展示、成果认同等,引导教师找到关键问题,聚焦关键事件,凝练教学主张。

“模式后个性化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成了更多带有学科特点的“微模式”“微流程”。二是在不同教学节点与教学细节中提出许多个性化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学校校本知识管理的丰富成果。早在2017年,学校首轮教学智慧展示活动就涌现了一批具有独特性、实效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成果,涉及教学模式、学科实践、学科融合等108项。

创建于1950年的一三四中学在课堂改革这条路上已经积淀近40年的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集中攻坚课改经历了四个阶段。“十一五”期间,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探索形成了以合作学习为典型特征的“伙伴式课堂”;“十二五”期间,在“生本教育”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以自主学习为典型特征的“主动发展式课堂”;“十三五”期间,探索模式后个性化教学;“十四五”期间,着力建设“五维融创课堂”,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课堂改革发展路径。

今天的“五维融创课堂”一边关注教,一边关注学,旨在走向“教学合一”。“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把握的是适时调整教与学的天平。”傅巍川说。

很多人都想知道,40年来一直谋变课堂的一三四中学,下一步的改革触角会伸向哪里?傅巍川内心很笃定,“未来不在未来,而在当下”,因为做好当下的改革就会不断遇到新问题,而新问题的出现不就意味着新的改革空间吗?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10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