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静悄悄的课堂里”是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对话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的主题。佐藤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我与李政涛教授有过多次交流,对他们多有了解并心生佩服。
显然,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对话。佐藤学教授主张倾听的课堂,倾听的课堂更关注生命,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生命,让生命更丰富、更饱满。他认为,越是优秀的教师,课堂越是静悄悄的。他说,从50年前开始走进课堂,便开启了向学生和教师学习的旅程,也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研究;我从中读出了教育研究应该到课堂中去,应该向学生和教师学习,这样的研究才是真研究,才能解决课堂中的真实问题。他说,《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最初考虑的书名是《课堂改变,学校改变》;我从中读出了“教研改变,教师改变”“教师改变,课堂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改变”的逻辑。佐藤学教授在分享中再次提到自己教育变革中经历的多次失败,以此表达要接受和理解失败的探索,鼓励大家在失败中成长和进步。
有趣的是,当主持人提问“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时,佐藤学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我原本想他可能会说“润泽的教室”“静悄悄的(倾听的)课堂”“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登山型课程”等,这些都极为精彩,也值得一说。没有想到他说:“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主持人失望,我从没有想过理想的课堂、完美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因为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有不同的样子。理想的课堂具有比较多的唯心和形而上的特点,而我是唯物主义者。我更多是从现实、唯物的角度来思考课堂的,我更喜欢到课堂中去,发现课堂里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课堂总要有理想。“静悄悄的课堂”不就是一种理想吗?王阳明的“致良知”不就是理想和唯心的引导吗?但是想一想似乎有一点明白了:一是所有的课堂主张都应有具体的指向,太具体的表达无法完全周延,说出来就可能被质疑,比如“静悄悄的课堂”,李政涛教授有“动静要结合,有时需要静悄悄,有时需要活动、互动和灵动”的意见,这样与其说出来被质疑,就不如不说;二是把一个标准说出来,说不定一些参与的领导会以此为标准要求教师,这既可能扼杀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可能成为一些教师的“天花板”,这样的标准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不如提倡每位教师应有自己的理想课堂;三是不建议以理想课堂的标准去看课,这就不会对教师的课堂形成评价。专家需要走进课堂针对教师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对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
由此想到自己的理想课堂和观课议课,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曾向我询问议课标准、议课量表,我总是不提供标准,只提供观课议课记录表。这也有与其用标准对照评比,不如实实在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多年前,我曾提出过理想课堂的四大愿景,即“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理想课堂10条基本要求”:一是建设良好教学关系,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私密领域;二是有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合理性和内在感召性;四是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性、关联性、递进性、结构性、发展性;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或不讲;六是学生在活动前对学习活动的对象、要求、方法清楚明白;七是课堂氛围、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性质、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匹配;八是学习活动对多数学生构成了适度紧张的能力(智力或体力)挑战;九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的态度、行为和方法;十是学生有审视和感受自己成长变化的机会。应该说这也只是参照。
就理想课堂问题,我想强调的是,教师对课堂要有理想,但这个理想应该是教师在自己心中确立的。所以在2024年秋新网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课程中,我布置的作业是“为自己的理想课堂画像,说一说为此所做的研究和改变计划”。
由此而想,佐藤学不为中小学教师的理想课堂画像,是对教育实践和一线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一线教师对专家的课堂画像可以参考和对照,但最终需要自己为理想课堂画像,让自己的课堂有方向,实践有梦想。
(作者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18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