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这次“国门教师”采访,很难想象我会走进黑龙江抚远市——这个地处中国大陆版图最东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华夏东极”。
中国东西南北四大地理极点坐标中,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南位于曾母暗沙,最北在漠河,而最东就在抚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在这里交汇,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二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与其隔江相望。
因着这样的地理特点,抚远便多了一层神秘;也因着这样的边境区域,抚远教育便多了一重吸引力。
当凌晨的火车一路驶向抚远地区,3点时的天空便逐渐明亮起来,继而太阳跃出云层,霞光与晨露相遇又分离,流云与蓝天忽远又忽近……人们陆续醒来,把太阳迎进了祖国,也在华夏东极开启一天平凡的生活。
口岸交汇的文化让这里的人们不再是偏居一隅的沉寂,江水滔滔的边境生活让这里的生活少了一份冷峻。抚远教育人便如这里的蓝天一般简洁明澈,也如初升之阳般活力无限。
作为沐浴祖国第一缕阳光的教育人,他们努力地让校园里的阳光更充足一些——幼小初高小体量教育的系统发展,让这里少了许多竞争的焦虑,多了不少成长的精彩。作为居住在江边的国门教育人,他们积极地让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更民族一些,教育文化更自信一些,国际交往更频繁一些……
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是一个整体,既不想庸碌地守在边境,也不会高调地张扬自我。他们谈起教育滔滔不绝,做起教育有条不紊,展示成果有模有样,但是又不愿意轻易代表群体展示自我——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在岗位上所做之事平凡而普通,只是角色和责任使然,都在平静的教育岁月里尽职尽责,没有轰轰烈烈的功绩——这不就是大多数平凡的教育人的日常吗?可他们的平凡又在长期的坚守中变得不一般,在持续的改进中变得优秀,在静悄悄的育人中变得有意义。
这种平凡又独特的价值,正在以徐桂郁为代表的东极国门教师身上体现。
她就是这样,带着朴素的情怀坚守在抚远教育的一线30年,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急功近利,更不计较回报;她就是这样,带着学习的心态沉浸在课堂内外研训实践,不断地微改革、持续地小提升,逐渐有了新特色;她就是这样,带着成人之美的智慧行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道……
我在抚远采访的每一个片段,都在述说着这样的“平凡”。新任教育局局长姜冬梅把自己放在区域教育的语境中,以一个母亲的角色讲述抚远教育的“松弛感”;华夏东极国门红军小学校长郑东以这所老学校的“新兵”角色,讲述小学教育的“意义感”;红军小学新任党支部副书记张舒则积极地做好“服务者”,爽利地推介学校的“老资格”,讲述教育生活的“丰富性”;徐桂郁则在不断“退让”中回想自己简单平凡的教育之路,讲述教育事业的“时代性”……
听他们的故事,平淡如太阳普照着世界;但缺少了他们的故事,我们的心头、笔下,也就少了那一缕温暖的阳光!
教育的平凡,自有动人处。向着教育家方向的前行,总起于平凡处。而平凡何尝不是一种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