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卓玛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教育是慢慢发生的。意识到并接受这个事实,她用了3年时间。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后,一路顺风顺水的桑吉卓玛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可在工作的3年里,她带的班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成绩总是不理想,这让她陷入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应该当老师,这样的老师会不会耽误学生。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假期回到家后,桑吉卓玛向家里人吐槽,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学生成绩都不好,她向家人倾诉了许多困惑,家人觉得刚参加工作,可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就鼓励她、劝慰她。
可是当第二次、第三次再抱怨的时候,桑吉卓玛记得哥哥的一次反问让她有了新的思考:“课堂上你讲乘法的时候,什么是乘、为什么乘,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深度的体验和理解吗?是你想当然地认为还是学生内心的真切需要……”
面对反问,桑吉卓玛一时语塞,“原来努力做的许多工作都是成人思维,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
这也就有了桑吉卓玛在学校为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尝试。
今年6月,桑吉卓玛带的六年级毕业了。当看见学生扎西桑布的数学成绩从最初的几分到30分再到毕业的40分,并在作文里写道“我对学习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每做一题都有新的收获”时,桑吉卓玛认识到学生不是没有进步,只是进步的幅度没有心理预期那么高,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实,桑吉卓玛的困惑不只是属于她,在偏远地区、边境线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要承认,教育在区域间还是有差距的,不提与内地的差距,就是与拉萨我们也只是尽力在缩小差距。”桑吉卓玛逐渐有了信心。
从希望到否定再到欣喜,桑吉卓玛用3年时间与自己和解,内心坚定要当一名教师。
张子昂说桑吉卓玛是“下亚东乡张桂梅”,是因为桑吉卓玛对自己一向要求严格。就像桑吉卓玛一直说自己所带班级成绩不理想,其实刚毕业的六年级里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内地班,这在下亚东乡小学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了。
采访中,同事都提到桑吉卓玛责任心强,因为离家远,吃住都在学校的她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忙前跑后;为了上好课,她在备课时一道题都会给出多种解题方式……
桑吉卓玛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扔一个纸团,她一定要扔到垃圾桶里,没扔进去她会重新捡起来再扔进去。她说怕学生看见,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上课也同样如此,做就必须做好。
“责任心强是一个教师的必备素养,在边境学校更是如此。”格桑多吉说,“桑吉卓玛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翻越一座座山的过程,翻越过去,她就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