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中部,平地起高峰。从五岳之首的泰山开车40分钟,就来到了有其姊妹山之称的徂徕山。山脚下的徂徕镇本有两所初中,由于近年来学生人数日益减少,去年两校合并组成了新的徂徕一中。
两座山相距不远,两地的教育却呈现了城乡不同的样貌。“从学校地域分布来看,城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着差异。”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调查研究,该区逐渐认识到破局之道在“教研”。在近年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配备、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泰山区今年又推出了“城乡教研一体化”三大行动。
共同体注入教研新动能
从高峰时期的700多人到如今的100多人,徂徕一中近年招收新生的数量持续减少,教师也迎来退休潮,教研活动开展愈加困难。
“学校地处丘陵地区,是全镇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周边没有兄弟学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少,甚至部分学科只有一名教师,无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徂徕一中副校长韩正庆说。
今年3月,泰山区教体局决定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牵头,按照“水平相当、就近方便”的原则成立教研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选择2—4所区内名校作为协作单位,协作单位提供资源支持和教研指导。共同体学校在理事长单位带领下,与协作单位共同制订年度教研计划,共研课标、共研教材、共研学情、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这解决了韩正庆的燃眉之急。徂徕一中和四个优质学校组成教研共同体。组建第一天,韩正庆就和东岳中学副校长刘志栋联系上了,两人一起研究教研思路和方法。
5月7日至9日,三天时间,徂徕一中将全部教师分批次派到共同体学校学习。徂徕一中八年级地理教师孙兆蕾对东岳中学的“六步骤教研”印象深刻,“以前对‘以教研促教学’这句话不太明白,现在亲眼看到了如此高效的教研活动,深切体会到重视教研、集思广益的作用”。此外,孙兆蕾还发现东岳中学每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要读一本教育专业书籍。东岳中学不少教师告诉她,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孙兆蕾决定今后自己要多读一些教育经典著作。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于霞在活动中除了结识教研伙伴之外,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共同体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这令从教20年的她眼前一亮。她暗下决心:“回去后,要多动笔、勤思考,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脱身出来,与时俱进地向科研型教师目标发展。”
回到学校,韩正庆立即安排了“半天无课日”活动,即给每组学科教师每周调出半天时间不上课,专门进行集体教研。
不久后,东岳中学“礼尚往来”,带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来到徂徕一中。两所学校的教师先进行同课异构,然后结合新课标讨论教学设计,围绕活动主题,发言讨论,分享经验,共享智慧,解决教学问题。许多教师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更能碰撞出教育的火花,有利于产生新想法,解决真问题。”
这样的共同体在泰山区有10个,每周都有活动开展,有效破解了山区及乡村学校无法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难题,为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教研员要给教师当好“拐杖”
徂徕一中怎么与城区的学校“搭上了线”?面对这个问题,徂徕一中的教师不约而同提到了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鞠庆华老师。
最近,鞠庆华刚刚结束了在徂徕一中的蹲点驻校工作。不同于以往的教研工作,这次她不仅推门随堂听课,在常规课堂上为教师指导和解疑,还全程参与了徂徕一中的日常管理,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她和几十位一线教师“打成一片”。于霞对这位相处多日的教研员充满感激,“她的许多建议贴近实际,解开了我此前的困惑。”
正是在蹲点驻校期间,鞠庆华发现徂徕一中迫切发展的愿望。她回来后便联系泰山学院附中、泰安六中等龙头学校,为学校“牵线搭桥”,除此之外还专门抽时间开展了教研主题讲座。
“蹲点驻校不仅为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徂徕一中校长孙承民说。
教研员蹲点驻校是泰山区教研的创新之举。一方面,可以实现教研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另一方面,有助于区教体局了解区域教研工作计划、教学要求等在学校层面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工作过程中,区教体局要求教研员至少做到五个一:形成一个调研报告,指导一个教研团队,指导一名青年教师,做一次专题讲座,上一节研究课。
解决实际问题是教研员蹲点驻校的最大亮点。英语教研员宋汶红在蹲点驻校期间,发现该校英语写作课效率较低,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意动笔。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她建议英语组通过研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数学教研员肖立新在南关中学蹲点期间发现教师在试题命制方面用成题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成题偏难给学生造成了畏难情绪。他随即组织专题讲座,与教师交流沟通,并指导他们上好讲评课。同时结合泰山区命题大赛在组内进行命题比赛,选拔优胜者参加区级比赛。
美术教研员赵银玲在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大白峪小学蹲点累计长达十多天,不仅给教师答疑解惑,还组织了三次同课异构活动,帮助该校与城区学校搭建体育、美育共同体。
这段时间赵银玲还有了意外收获。在学校,她听了青年美术老师王佳几节课,发现这位教师虽然缺少经验,但对美术教学有着十足的热情。她便有意培养这位青年教师,指导其备课、上课、反思,很快王佳便脱颖而出,获得了泰山区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
“教研是给教师一根拐杖,教研员也要想着给教师当拐杖。”赵银玲说。
名师下场引发“鲇鱼效应”
泰山区作为泰安市的市区拥有许多名师资源,然而调研发现,这些年来名师作用发挥不充分,“传帮带”作用不突出,同时名师自身发展也遇到了“高原期”。另一方面,校本培训不均衡,质量和效益学校之间差异较大,许多教师觉得不“解渴”。
如何把名师资源用好,做到名师资源全区共享?
“泰山杏坛·名师大讲堂”应运而生。今年初,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牵头搭建平台,由区内各校推出优秀教师上公开课,分享教学设计和教学主张;邀请省内外教育教学专家作报告,现场评课。
得到这个消息,拥有多位名师的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就迫不及待申请了“首期举办权”。校长李晶认为,一定要有接地气的名师授课,“普通老师最关注课堂,最关心教学,一定要贴近他们的工作实际”。在他的组织下,学校语文教研组帮助“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徐杰反复打磨课堂。
一个月后的首期大讲堂上,徐杰执教了《海上日出》一课。课堂上她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建构并获得实践体验,以优化学习力为主要目标评价学习效果,最后达到“教—学—评”一致的效果。
不大的会议室里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积极讨论,气氛热烈,大讲堂“一炮而红”。山东省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旗受邀对徐杰的课堂进行点评并作专题报告。学校又以此为契机,组织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展示活动。
徐杰的这节课让省庄镇羊楼小学语文教师魏雅婧印象深刻。“徐老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精心设定大任务,合理设置大情境,巧妙组织进阶式学习活动,利用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巧妙,学生学得轻松。”
魏雅婧也开始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否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求?是否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回到学校后,魏雅婧给自己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转变思维方式,从总是在想自己“讲得好不好”,转向思考学生“学得好不好”,继续深入研究和理解新课标,更好把握教学方向和目标。
泰安迎春学校正高级教师乔玮在“名师大讲堂”上执教了《数与运算》一课。她利用学具操作,让孩子通过举“红黄绿”不同颜色的发言牌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一举措让学生的专注力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以前这种级别的公开课大部分情况都是请高层次名师执教,大家普遍感觉高不可攀。这次聚焦身边的名师,教师现场评课,形式很接地气,年轻教师得以快速成长。”听课教师陶振辉说。
“‘大讲堂’活动的开展具有鲇鱼效应,激活了教师专业发展‘一潭春水’,更多优秀教师被发现并来到舞台中央。名师大讲堂已经成为锻炼师资队伍的新平台,宣传学校的新名片。”泰山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