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增强学生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评价模式往往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微榜样”指的是在日常学习和行为中展现高职教育价值的典型个体。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微榜样”概念,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细微进步和个体价值,实现生成性、增值性评价。同时,通过持续、动态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这不仅体现了对学生潜力的认可,也展示了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价值,凸显了评价的导向性和预测性。
如何利用“微榜样”实施评价呢?
坚持价值导向的一致性
“微榜样”的树立与学生评价改革的主体都是学校,二者共同的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正是这种共同目标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首先,榜样的树立为评价改革提供了实践反馈,而评价改革又能优化和调整榜样的选拔标准与方法,二者相互促进。其次,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在榜样选树与学生评价改革中得以贯彻,确保了教育活动的一致性与协调性。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微榜样可以脱颖而出,成为激励其他学生的榜样。
德育是榜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评价改革的主要抓手。为了将德育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简称“湖南安全职院”)提出了“微榜样”实践育人模式,并将其延伸至网络育人领域。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不仅参与榜样的选育和传播,教师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深入挖掘“微榜样”在能力、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直播访谈、短视频、微电影、图文故事等方式,将“微榜样”的理念、故事和方法具体呈现给学生,增强榜样教育的影响力。
保持价值导向的多维性
“微榜样”的形成正是职业学校、企业、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树立的榜样反映了其教育的价值取向。在职业院校,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结合产业需求、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建立包含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的测评体系。学校要通过过程性评价,挖掘、塑造和宣传典型人物,推动全方位成长的榜样教育模式。
企业选拔的榜样反映了文化价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技能,还需要将校内培养的隐性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企业通过优秀员工展示其文化价值,而这些榜样对初入职场的学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学生选择追随的榜样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学生选择何种榜样本质上是其内在价值选择的体现。只有当学生在榜样身上找到认同感,榜样的育人作用才能真正发挥,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在选树榜样时从学生视角加以观察与考量。
湖南安全职院在“专业+思政”的全员育人网络机制中,以“微榜样”为核心载体,通过辅导员的思想品德评价、教师的专业技能评价、企业的岗位适配评价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评价,形成了多维度的学生评价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发现符合职业教育标准的“微榜样”,还可以树立具有示范效应的评价典型,推动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支持价值导向的实践性
“微榜样”应具备个体发展、社会责任和职业技能等属性,这些特征综合反映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意愿、教育的公共性与核心素养,也是影响学生评价改革的关键因素。
评价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特别是那些细小但持续的积累过程。在信息化时代,个体的声音常常被淹没在信息流中。学生应更加关注自身成长的细微变化,教育者也应回归教育的本质,聚焦学生的细小进步。通过“微榜样”建立成长动态坐标,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变化,为其提供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高大全”榜样教育模式吸引力减弱,“微榜样”作为一种新的路径具有独特优势。从时间维度看,微榜样的影响力在特定时间段显著,但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但新的差异化“微榜样”可延续影响力;从空间维度看,“微榜样”应是学生身边的人物,真实、可触及、易模仿;从心理维度看,“微榜样”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推动自我成长。
湖南安全职院通过微视频、微图像、微语言、微故事等策略,依托网络平台发布了46个“微榜样”案例,涵盖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心理成长等内容,并撰写制作了4万余字的微榜样故事和十余部相关短视频。学院还开展了丰富的“微榜样+专业育人”活动,建立了长期跟踪机制和行业技能人才信息库,以评估微榜样育人的长期效果。通过“微榜样返校园”活动,学院邀请毕业的微榜样校友回校分享经验,帮助新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规划大学生活、树立职业目标。
“微榜样”模式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探索。首先,评价体系应更加个性化与差异化。不同背景、兴趣和职业目标的学生需要灵活的评价标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定制个性化评价指标,帮助他们在特定领域成长为“微榜样”。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学校应建立动态的学生评价与反馈系统,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数据,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进展,并指出改进方向。最后,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机制,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责任感,还能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完善“微榜样”的培养体系。
通过持续实施与优化“微榜样”模式,学校可以营造破除“唯分数、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倾向的舆论氛围,推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最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升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系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C85)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25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