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母亲在微信朋友圈“晒”我开盲盒的视频,却被我坚决要求删除。她说视频收获了许多点赞和评论,删掉有些可惜。我回应:“您的学生家长和我的老师看到会怎么想,我们都无从得知,还是删了吧。”我是一名初中生,对母亲在网络上分享我的点滴的行为,尤其还要被不认识的人评论,让我感到有些不自在。
对父母将孩子的日常生活分享到网络的行为,我认为应当基于当事人的年龄段和心理特征细致考量。我对此持开放态度,但也渴望保留个人的一片小天地,特别是在进入青春期后,更不愿家长过度曝光我的生活细节。
回想幼儿园时期,我对“朋友圈”这一概念还很陌生,母亲分享我天真烂漫的瞬间,我更多是出于好奇而旁观,对社交的界限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也谈不上是否乐于见到这些分享。
进入小学后,每当母亲晒出家庭出游的照片并收获点赞时,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甚至会在点赞列表中兴奋地寻找熟人的身影,老师的点赞更是让我暗自窃喜。
如今作为初中生,我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若母亲发布的内容过于暴露我的日常生活,我会感到隐私被侵犯,心中涌起羞涩与不适的感觉。何况母亲本身也是我就读学校的老师,我的顾虑会更多些。
因此,我恳请家长能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晒与不晒多问问当事人的意见。在分享前询问孩子的意见也是展现尊重和理解的良好方式。
至于老师在网络上“晒”学生的行为,我的看法更复杂:适度的分享,如读书笔记或美景照片,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我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多面性。但若老师过多发布个人生活的内容,可能会削弱在我心中其作为教育者的专业形象。
不过,当老师分享的内容充满美好与正能量时,我们又是另一种感觉,如班主任记录我们在校的班级日常,并用肯定的话语在朋友圈鼓励我们(视频没有很多特写),这样的分享深受我们喜爱,我们也乐于出现在老师的视频中。
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许多同学都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在享受社交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谨慎对待自己的朋友圈。
无论晒与不晒,我们的朋友圈对大部分人都应该是友好的。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开慧实验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王洪梅)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06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