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论教

大学教师如何坚守学术寂寞

发布时间:2024-11-05 作者:张意忠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长期以来被视为“象牙塔”,悠闲而超然于社会,呈现寂寞的学术品格,彰显着学术自由。但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站,摆脱了过去“纯科学”研究特质——超越“象牙塔”是当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此外,在市场逻辑渗透下,忙碌、喧闹成为社会常态,人们置身于浮躁之中,即使最需要清静的大学也不例外,许多教师对学术的坚守精神受到侵蚀,这些现象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当代社会如何坚守学术寂寞的理念和精神,对于唤醒学术界的寂寞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消解学术浮躁、提升学术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何为学术寂寞

大学教师的学术寂寞是指他们在探究高深学问时坚守本心、超然万物、执着追求,不为外界所侵扰,呈现一种宁静、闲暇与恬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孤独、冷漠、与世隔绝,而是学术与寂寞结合呈现的应有品格,也是大学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学术寂寞的理解,我们既不能固守柏林大学的寂寞观而沉浸于“象牙塔”之中,也不能在走出“象牙塔”时拆掉“精神的围墙”和“学术自由的防火墙”。在当代社会,学术寂寞不是要求教师故步自封、脱离社会、不问世事,更不是让教师回避社会责任、淡化家国情怀,而是强调教师的纯粹与自由,强调教师应该摆脱功利诱惑,从而达到内心清净、坚守学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思想自由、内心充实、心灵敞亮、清高睿智的彰显,是学术应有的精神追求,是破解喧哗、远离浮躁的一剂良方。

学术寂寞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寂寞”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当时主要用“闲暇”一词,一些学者提出做学问需要悠闲,不受时间限制,并撰文阐述其价值和意义。理性的学问是高尚的活动,不求事功、摆脱名利,在悠闲中潜心问道。公元5世纪,欧洲出现了修道院学校,修士放弃舒适生活并远离尘世开展隐修活动。公元12世纪,欧洲大学的诞生取代了修道院学校,也从中吸收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了学术的寂寞属性。因此,从大学产生以来,寂寞就与学术具有内在联系,一些好学者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不远千里聚集到学者门下追求学问。中世纪的一些欧洲学者将大学比作“象牙塔”,属于世外桃源的纯洁之地,凸显大学的高贵和典雅。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及第一任校长费希特将寂寞与大学联系在一起,提出“寂寞”的大学理念及特征。寂寞是大学的存在方式,大学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享有学术自由,具有独立人格,进入寂寞状态,开展学术研究。

学术寂寞的价值和作用

学术寂寞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学术繁荣。学术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是探索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漫漫长路,需要教师超乎常人的耐力和坚守,在长期的孤独中自觉、自省。学术是“闲逸的好奇”,需要寂静,由静生慧,慧能生智,“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静是万物之本,由静而识道、悟道。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高深学问是寂寞的,它是个体化的孤独活动,是寂寞状态下的产物,寂寞出学问。心理学研究显示,寂寞有利于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与创新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是保障学术自由。寂寞与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治学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寂寞中才能排除外界干扰,构筑学术的“围墙”,更好地享有学术自由。教师处于寂寞状态,闲暇从容、精神愉悦、思维活跃,按照自己的好奇心“随心所欲”,自由地想象、假设、论证,沉浸于学术的海洋。相反,如果爱好热闹、追逐虚名,专注于现实、沉浸于功利、纠缠于荣誉,就容易被利益所羁绊,与寂寞渐行渐远,无法达到精神自由、思想自由的境地。

三是培育学术品格。学术是孤独的,需要教师具有寂寞的精神气质并为之献身。教师探究学问,需要认同学术价值及其伦理,遵守学术规范,呈现学术特有的寂寞属性。教师的学术使命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它需要教师专注学术、长期探索,不为外界所困扰,不受利益所钳制,体现出精神生活的崇高境界。寂寞是教师内心的宁静,是超然物外的状态,他们为真理而战,信念坚定、执着坚守,呈现学术生活简单、高贵、超越的品性,这是教师应有的学术品格及价值追求。

四是加强德行修养。寂寞与修养有关,教师在寂寞状态下,能够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内心静谧,孤寂苦修、潜心治学,在闲暇中积极思考、自觉反思,这不仅是心智的训练,也是人格的修行,是磨砺意志、陶冶性情、完善自我的过程。德行修养需要在寂寞中潜移默化,越寂寞越能深刻认识自己、净化心灵,所以寂寞是提升修养的有效路径。寂寞是一种境界,意味着教师内心修炼达到了应有的高度。

如何消除浮躁

面对浮躁、喧闹的环境,一些教师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宁静,影响了学术发展,也正在失去应有的学术品格。如何让教师消除浮躁、坚守寂寞?

一是坚守学术志业,心无杂念。求知是人的天性,教师的天职就是对学术的追求。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以学术作为终极目标,应该无条件地探究学问,让学术成为生活的中心,以此获得精神满足,实现人生价值。尽管有时会面临困惑和挑战,但学术是人类的事业,是真理的追求,教师要肩负起学术的使命与责任,以敬畏之心对待学术,怀着对真理的极大热忱,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为学问而上下求索。

二是培育学术兴趣,沉浸其中。教师以学术为业,就要痴迷于学问,将其当作内在追求和热爱,这是原动力。学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劳动,其精神动力源于教师内心的渴求,出于兴趣爱好。只有具有强烈学术欲望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学术职业,享受学术乐趣,获得快乐体验。缺乏兴趣和欲望的学术枯燥乏味,教师既难以抵制外界诱惑,也难以承受学术的艰辛历程,更无法安心学术活动,因而找不到真理的踪影。教师从事学术职业,就要培养持久的学术兴趣,为促进学术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潜心学术活动,宁静致远。学术活动的探究性、复杂性要求教师专注、专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甚至穷其一生研究学问。学问之路荆棘丛生,需要锲而不舍,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和品格。学术是寂寞的,学术的彰显不在于一时一地,而在于长期的坚守、漫长的探索和沉思。教师要排除外来干扰,忍得住冷清,受得住清贫,倾注全部精力,潜心钻研学问;要坚持不懈,心无旁骛,孜孜以求,苦心孤诣;要静心思考,心如止水,内心平静,沉静深邃;要潜心学海,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不能浅尝辄止。

四是淡泊学术名利,远离喧嚣。学术是神圣的事业,需要教师淡泊名利、超越世俗,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灵感和智慧,达到真理的彼岸。从本质上说,学术创新充满曲折和艰难,其过程寂寞而又清贫,需要教师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教师要坚持与寂寞为伴,与清贫为伍,对学术怀有诚挚之心,克服浮躁心理,不能急于求成;要提升抵抗诱惑的能力,远离一切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因素,排除私心杂念,不求闻达,看淡名利。一旦教师夹杂着私心,人为物累、心为形役,通过学问谋求利益,就会被名利所蒙蔽,偏离真理的轨道,与学术渐行渐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06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