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凝结着人类文化的精华。教师引导学生爱读名著,指导学生会读整部名著,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把“整本书阅读”列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倡导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正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缺少有效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还处在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阶段。《西游记》无删减版80多万字,是七年级学生必读篇目。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我的做法是布置导读任务。
图画式导读任务。图画式导读是利用图画进行人物再现、情节梳理的阅读方法。教师设计图画式导读任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借助图画式导读任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把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化。图画式导读任务主要包括:角色图、结构图、情节图、路线图等,利用图像线条厘清人物关系,把握故事情节,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作出相应的解读与评价,为整本书阅读提供良好的支架。例如在阅读《西游记》第十三至一百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目录,浏览梳理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路线图,整体把握整个取经过程的情节内容。这样的图画式导读任务生动有趣,能让学生爱上阅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思辨式导读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利用思辨式导读任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习书中的智慧和经验,提升学生的人生高度。例如精读《西游记》第十四、二十七、五十七回,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读任务:唐僧三次驱逐孙悟空,他们各自的表现一样吗?不同的表现体现了师徒性格怎样的发展变化?三次驱逐孙悟空,我们看到二人在语言、动作上的不同表现,二人的关系也在一次次驱逐中发展变化,最后去除各自的弱点,成长成熟起来。唐僧由善恶难辨、固执己见,变得立场坚定、信任徒弟。孙悟空由调皮任性、狂傲不羁,变得重情重义、意志坚定。人物在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发展,最后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取经团队。教师将阅读转化为思维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超越感性与惯性的阅读状态,唤醒理性思维,在读中思考,从而深入文本,理性理解。
转化式导读任务。转化式导读任务是指学生整本书阅读后个性的表达和输出,是交流和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包括创意读、写、绘、演等形式多样的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整本书阅读的成果进行展示,可以是思维导图、读书报告,也可以是创作集、音视频等,但其一定是基于学生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而形成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转化式导读任务,比如文学家胡适阅读完《西游记》后,说第九十九回中第八十一难太单薄了,托不住这样一部大书,于是进行了改写。阅读胡适对第八十一难的改编,尝试改编创作自己喜欢的情节。这样的创意改编吊足学生胃口,学生一定兴致很高,能极大提升读写的转化能力,激发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赏读学生个性的改写中教授改写需要符合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旨的原则,让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
形式多样的导读任务,有阅读前的问题引领,有阅读中的理解赏析,有阅读后的感悟收获,可以让大部头的整本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教师为学生整本书阅读建台阶、搭梯子,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11月06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